分級診療更深入
“看個感冒我也要去三甲醫院,小診所怎么放心?”在北京市一家國企上班的黃俊,家住在朝陽區常營地區的一個小區。過去一年,他患了3次感冒,前后花了五六百元錢,但每次他都會選擇坐很長時間的地鐵到朝陽醫院去看病,僅排隊、掛號就要花半個多小時。這么折騰,花費也不少,黃俊雖然很無奈,但也認為很有必要,“我家的小區里沒有社區醫院,街頭的診所我又不信任,只能到大醫院去了”。
破解群眾看病難是中國醫改的又一個課題。《規劃》此次首次將開展分級診療制度試點放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首位,提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開展試點。到2020年,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
為此,《規劃》強調,將推進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通過鼓勵大醫院醫師下基層、退休醫生開診所。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王虎峰這樣總結今后人們就醫的新秩序。他認為,《規劃》把分級診療放在首位,將優化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特別是重點提升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