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銜草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圓葉鹿蹄草等的全草。中藥材鹿銜草又稱作“鹿壽草”;也有地區稱作:鹿壽茶;中藥鹿壽草為鹿蹄草科植物日本鹿蹄草的全草。夏末采收,取全草曬干。鹿銜草的功效與作用: 《陜西中藥志》:常作調經藥。代茶飲,主治婦科陰虛,白帶。《陜西草藥》:補腎壯陽,收斂止血。主治虛勞咳嗽,風寒濕痹,半身不遂,足膝無力及各種出血癥。
骨碎補和鹿銜草的區別
1、鹿銜草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12~26cm,全體無毛。根狀莖細長,匍匐或斜生,節上鹿銜草 具三角形鱗葉1,不定根纖細,由節部長出,略分枝。葉于基部叢生,4~8;葉柄長2.5~4cm,葉互生,節間極短,薄革質,圓形至卵圓形,長2~5cm,寬2~4cm,先端鈍圓,基部圓或近平截,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鋸齒,邊緣略向葉背反卷,下面常呈灰藍綠色,幼時尤顯,脈網狀,顯著。
花葶由葉叢中抽出,高17~25cm,具三棱,中部有鱗葉1~2,披針形,長6~10mm。總狀花序具花9~13朵,每花具小苞片1,披針形,長6~9mm,與花梗近等長。花大,廣鐘形,直徑15~20mm,花萼5深裂,裂片舌形至廣披針形,長3~3.5mm,寬1~1.3mm,頂端急尖或圓鈍。
2、骨碎補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 5毫米,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各8-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對,下部1-2對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寬各5-10厘米或稍長。
一回小羽片6-10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側一片特大,長2.5-7厘米,寬2-3厘米,長卵形,鈍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并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羽裂達具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 5-8對,無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長8-15毫米,寬4-8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具闊翅的主脈,向上的為淺羽裂;裂片橢圓形,寬1.5-2毫米,極斜向上,鈍頭,單一或二裂為不等長的鈍齒;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并為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狀,上部的為深羽裂達具翅的羽軸。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葉邊。葉堅草質,干后棕褐色至褐綠色。
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 .5倍,先端截形,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