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俗稱云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多寄生于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特征,即菌絲體、菌核和子實體。
1、菌絲體
包括單核及雙核兩種菌絲體。單核菌絲體又稱初生菌絲體,是由茯苓孢子萌發而成,僅在萌發的初期存在。雙核菌絲體又稱次生菌絲體,為菌絲體的主要形式,由2個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體相遇,經質配后形成。
菌絲體外觀呈白色絨毛狀,具有獨特的多同心環紋菌落。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絲體由許多具分枝的菌絲組成,菌絲內由橫隔膜分成線形細胞,寬約2-5微米,頂端常見到鎖狀聯合現象。
2、菌核
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緊密集聚而成的休眠體。球形、橢球形、扁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小者重數兩,大者數斤、數十斤;新鮮時質軟、易折開,干后堅硬不易破開。菌核外層皮殼狀,表面粗糙、有瘤狀皺縮,新鮮時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變為黑褐色;皮內為白色及淡棕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絲多呈藕節狀或相互擠壓的團塊狀。近皮處為較細長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絲。
3、子實體
通常產生在菌核表面,偶見于較老化的菌絲體上。蜂窩狀,大小不一,無柄平臥,厚約0.3-1厘米。初時白色,老后木質化變為淡黃色。子實層著生在孔管內壁表面,由數量眾多的擔子組成。成熟的擔子各產生4個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長橢圓形或近圓柱形,有一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