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在深化醫改的道路上,浙江通過藥品零差率、藥品采購方式改革、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等方式不斷“騰籠換鳥”,遏制過度醫療、引導合理就醫。浙江近日決定在全省公立醫院試行按病種收費改革,這是浙江在減輕患者負擔、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上的又一舉措。
浙江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實行最高限價管理。
醫改大動作:上百病種打包收費
近日,省物價局、省衛計委、省人力社保廳印發《關于試行按病種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浙江公立醫院試行按病種收費改革,并在全省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首次推出107個按病種收費的目錄。
按病種收費將如何降低百姓用藥負擔?為此,記者采訪了省物價局、省衛計委和部分省屬醫院相關負責人。
診療費用“打包”結算
記者從此次公布的按病種收費目錄中發現,107個病種均“明碼標價”——被診斷為孔源性視網膜脫落的疾病,總收費標準不高于9000元;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人工晶體植入術的總價不得超過6600元(人工晶體除外)。
“這些價格標尺,將所涉及疾病的所有診療費用‘打包’,意味著省級公立醫院只能以病種為計價單位向患者收取費用,總費用不得超過目錄中的‘標價’。”省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說。
開展按病種收費方式改革是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是推進醫療服務定價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320個具體病種供各地選用,并規定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都要選取一定數量的病種實施按病種收費,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地區2017年底前實行按病種收費的病種不少于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