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瀉葉屬于一種瀉藥,在使用的時候也是對人們有著一定的保健和醫(yī)藥作用的,可是使用番瀉葉的時候,對于番瀉葉的功效與作用是必須要事先了解的,并且對于番瀉葉的用量也得清楚,不然的話,用量過多,不僅沒有藥物本身的治療效果,還會引起疾病的惡化的。
番瀉葉的簡介
【名稱】:番瀉葉
【別名】:旃那葉、瀉葉、泡竹葉
【藥材類別】:枝葉/樹皮類
【性味】:甘苦;寒涼
【歸經】:入大腸經。
【入藥部分】: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
【產地和分布】:
1.狹葉番瀉:野生或栽培。產于熱帶,東非洲的近海及島嶼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南部均有。
2.尖葉番瀉: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埃及。產于熱帶非洲尼羅河流域。現海南、云南已從國外引種栽培。
【形態(tài)特征】:
1.狹葉番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狹葉番瀉為草本狀小灌木,高達1米。雙數羽狀復葉,小葉5~8對,具短柄;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4毫米;小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稍不對稱,無毛或幾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有花6~14朵;花梗基部有一卵形苞片,易落;萼片5,長卵形;花瓣5,倒卵形,黃色;雄蕊10,上部3枚小形,不育,中央4枚等長,最下面3枚向下彎曲,花藥稍呈四方形,基部箭形,4室;雌蕊彎曲如鐮,子房具柄,被疏毛。葉面淺綠色,葉背灰綠色,微有毛茸,無壓紋,質薄而脆。均以干燥、葉形狹尖、片大、完整、色綠、梗少、無泥砂者為佳,葉小、色黃、有梗、多破碎、有泥砂者為次。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粘性。
2.尖葉番瀉: 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卷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
番瀉葉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后下;或泡茶;或研末,1.5-3g。
番瀉葉的功效與作用
瀉熱通便,消積導滯,止血。主熱結便秘,習慣性便秘,積滯腹脹,水腫臌脹,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①《飲片新參》:泄熱,利腸府,通大便。
②《現代實用中藥》:治食物積滯,胸腹脹滿,便秘不通。
番瀉葉的附方
①治胃弱消化不良,便秘腹膨脹,胸悶:番瀉葉一錢,生大黃六分,橘皮一錢,黃連五分,丁香六分。沸開水溫浸二小時,去渣濾過,一日三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飲片新參》:中寒泄瀉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