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后者習稱“黃芥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蒸熟(《千金》)和微熬(《外臺》)的方法。宋代有微炒和“炒熟,勿令焦”(《證類》)的要求。明代有微炒(《入門》)和炒黑(《大法》)的方法。清代炒后研末用者較廣泛(《說約》等)。
【現代炮制方法】
1、芥子:取原藥材,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芥子:取凈芥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裂聲,呈深黃色或深棕黃色,并散出香辣氣為度,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后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黯紅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濕,則發出辛烈的特異臭氣。炒芥子表面深黃色或深棕黃色,微有裂紋,略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芥子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2.0%,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氫酸鹽計,不得少于0.50%。炒芥子含芥子堿不得少于0.40%。
【炮制目的】芥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
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和通絡散結作用強,多用于胸脅悶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炒后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以免耗氣傷陰,并善于順氣豁痰,且能提高煎出效果。常用于咳嗽氣喘,特別適于寒痰喘咳,亦治食積成痞。如《沈氏尊生書》云:“炒緩,生則力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