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很多美麗的晶體,它們大多呈現五顏六色的顏色,而這些晶體除了漂亮還有許多的用處。膽礬,別名:石膽、藍礬。為硫酸鹽類膽礬族礦物膽的晶體,或為硫酸作用于銅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銅結晶。主產于云南、山西。膽礬: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銅。下面我們進一步不了解膽礬是什么。
膽礬異名石膽、畢石、君石(《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濃(《石藥爾雅》),鴨嘴膽礬(《濟生方》),翠膽礬(《本草蒙筌》),藍礬(《中藥材手冊》)。五水合硫酸銅藍色晶體,俗稱膽礬、銅礬或藍礬,相對密度為2.284。膽礬在常溫常壓下很穩定,不潮解,在干燥空氣中會逐漸風化,加熱至45℃時失去二分子結晶水,110℃時失去四分子結晶水,150℃時失去全部結晶水而成無水物。無水物也易吸水轉變為膽礬。三斜晶系。晶體作板狀或短柱狀,通常為致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腎狀、有時具纖維狀。顏色為天藍、藍色,有時微帶淺綠。條痕無色或帶淺藍。光澤玻璃狀。半透明至透明。斷口貝殼狀。硬度2.5。比重2.1~2.3。性極脆。無臭,味澀,能令人作嘔。
膽礬產于銅礦的次生氧化帶中。分布云南、山西、江西、廣東、陜西、甘肅。可于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透明的結晶,即得。人工制品,可用硫酸作用于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通常為五水合硫酸銅(CuSO4·5H2O)。能與蛋白質結合而生成不溶性的蛋白化合物而沉淀,故其濃溶液對局部粘膜具有腐蝕作用,稀溶液則有收斂制泌作用。內服后因能刺激胃壁知覺神經,經反射至延髓嘔吐中樞,會引起反射性嘔吐。用作紡織品印染的媒染劑,農業和漁業的殺蟲劑、殺菌劑、飼料添加劑及鍍銅和選礦藥劑等。
膽礬興味酸、辛,寒;有毒。催吐,祛腐,解毒。治風痰壅塞,喉痹,癲癇,牙療,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入丸散。外用研末撤或調敷,或以水溶化洗眼。用量0.3~0.6克,溫湯化服;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吹喉,或以水溶化外洗患處。用治中風、癲癇、喉痹、喉風、痰涎壅塞、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體虛者忌內服。誤食了膽礬后,可以喝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飲料。如:雞蛋清、牛奶豆漿等以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