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要是每天都能在飯桌上喝到正在冒著熱氣的湯,是不是一件很溫暖而且很美好的事情呢,湯有很多種類,澤瀉白術湯是治療“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的方劑,其反胃系飲邪內停所致,雖吐而停飲未除,故仍渴而欲飲,水入胃陽又被遏故復吐,用澤瀉白術湯溫陽以化飲,飲去則吐可止,徐靈胎曰:“此治蓄飲之吐”方中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咸行其下,白術、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氣。
處方用藥:茯苓半斤(24g)、澤瀉四兩(12g)、甘草二兩(6g)、桂枝二兩(6g)、白術三兩(9g)、生姜四兩(12g),隨證加減用藥:若嘔吐痰涎者,加半夏、陳皮,以溫陽化飲;若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砂仁,以行氣通便;若腹中水聲明顯者,加干姜、吳茱萸,以溫胃化飲;若脘腹脹滿者,加厚樸、枳殼,以行氣除滿等。《金匱玉函經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飲水以潤之,更無小便不利,而用此湯何哉?蓋陽絕者,水雖入而不散于脈,何以滋潤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威行其下,白術、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氣,用布水精于諸經,開陽存陰,而洽榮衛也。
《沈注金匱要略》:此外風乘胃,脾虛成飲之方也。風氣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氣郁而反上逆,則為胃反,然吐則痰飲去而風火熾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飲水,但木旺土衰,則水寡于畏,腎水反溢為飲,治當健脾,以除伏邪宿飲。故以姜、桂、術、草健脾和營衛,而驅邪外出,茯苓、澤瀉導胃腎之余飲也。澤瀉白術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澤瀉白術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