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原名橘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橘柚”項下,謂:“橘柚,味辛溫。一名橘皮。”陶弘景云:“此是說其皮功爾,并以陳者為良。”元代王好古也說:“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本草綱目》將陳皮列為黃橘皮的別名,另列有青橘皮(即青皮),李時珍說:“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說明其性味不同,不可混用。那么,如何鑒定橘皮呢?
橘皮的性狀
1、廣陳皮大多剖成3裂片,厚1-2mm,常反卷;外表面黃橙色或紅橙色,皺縮,有多數大而凹下或凸起的油點(油室);內表面淡黃白色,海綿狀。質輕,捏之有彈性。有濃厚香氣,味微苦、辛。
2、陳皮常剝成數瓣,有的破碎成不規則碎片,厚0.5~1.5mm;外表面橙紅色或棕褐色,久貯后顏色加深,油點細小;內表面淡黃白色。質較脆,易折斷。香氣較弱,味苦、辛。
橘皮的顯微特征
廣陳皮外層果皮橫切面,外果皮表皮為1列細小的類方形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氣孔;其下數列薄壁組織散布1-2列油室,油室圓形或橢圓形。中果皮細胞不規則,壁不均勻增厚,細胞間隙大;維管束外韌型,縱橫散布。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以近表皮的數列細胞為多,有的含橙皮甙結晶。
陳皮粉末:1、中果皮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壁不均勻增厚,厚約8μm,非木化,有的呈連珠狀增厚,有的含橙皮甙結晶。
2、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氣孔類圓形,副衛細胞6~8個;其下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有的含橙皮甙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