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功能溫肺豁痰,消腫止痛。主治咳嗽痰多氣急,胸脅痰涎停留,外瘍流注陰疽。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腫毒,對寒痰哮喘、胸脅刺痛等癥療效亦好。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白芥子泡酒。
對于反胃的患者,白芥子對酒服用就有很好的效果:把白芥子曬干后磨成粉末,對酒服用。于反胃嘔吐有顯著療效;在毒理實驗中亦發現白芥子只有在過量服用的情況下會產生強烈的刺激,內服引起嘔吐,外敷局部刺激,時間過長會引起紅腫、水皰,而且恢復很慢。誤入眼睛會引起結膜水腫。也就是說白芥子的服用一定要遵照醫囑,不可過量服用。
在中醫古文獻中白芥子被列為上品,有許多人會把白芥子配合別的藥物一起泡酒以達到緩解病痛的效果,附方:
風濕藥酒
【配方】全蟲、當歸頭、川牛膝各50克,川穹40克,紅花45克,白芥子30克,麝香1克,白酒2500毫升。
【制法】將前6味切碎,麝香研細末,同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個月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活血祛風、搜風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疼痛話癥,以關節游走性疼痛為主者。
【用法】口服,于每晚臨睡前服30毫升
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及葡萄糖。主治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常用于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