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辛、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
歸肝經
炮制
炒蒺藜:取凈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3]
附方
①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龍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后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
蒺藜 (3張)
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臺》)
⑦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潭家秘》)
⑨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4]
藥理作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強壯作用
在臨床上發現蒺藜皂苷能增強機體 自然殺傷細胞活性 , 可用來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2、蒺藜的性強壯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欲,提高性能力。
3、蒺藜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并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
4、蒺藜對腦血管的作用
能增加腦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腦循環、保護缺血腦組織的作用,這可能是由于蒺藜皂苷對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5、蒺藜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復氧誘導的皮層神經元的凋亡,減輕細胞損傷這種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有關。
6、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還發現,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總皂苷可顯著抑制人乳腺髓樣細胞的增殖。
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實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和水腫病人有效。
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劑能顯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
9、蒺藜的其他作用
研究發現蒺藜具有調節血脂、調節體內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鎮痛、保護視網膜神經細胞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