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十二指腸壅積癥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腸遠端或十二指腸空腸交界處的不完全硬阻,使十二指腸近端擴張,內容物壅(郁)積所產生的一種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嘔吐呈噴射狀,嘔吐量多且夾有不消化宿食與膽汁;其次為脘腹痞脹疼痛,呈急性絞痛,可放射至右上腹、劍突下或者背部;此外還有噯氣、惡心、腸鳴、大便不爽等癥狀。長期發作可導致營養不良、消瘦、內臟下垂以及血管神經方面的異常,如頭痛、失眠、蕁麻疹等。借助X線胃腸檢查可較準確診斷本病。
引起十二指腸壅積癥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或因郁怒憂思,傷及肝脾所致。本病屬于中醫“反胃”、“嘔吐”、“胃脘痛”、“腹痛”、“脅痛”等范疇。可分以下幾型辨治。
肝氣犯胃型:癥見胸脅不舒、噯氣、惡心、嘔吐、納少、心煩易怒、舌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消滯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減:白芍15g,柴胡、延胡索、枳實、青皮、制半夏、蒼術、白豆蔻各10g,制香附、神曲各10~15g,厚樸6~10g,甘草5g,生姜3片。
胃中積熱型:癥見食后脘腹脹悶,伴有灼痛,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吞酸嘈雜,嘔吐宿食酸臭,納呆心煩,便秘或溲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瀉熱,和中降濁。方用竹茹湯加減:竹茹、姜半夏、梔子、郁金、陳皮各10g,枳實、大黃、黃芩各6~10g,赭石(先煎)12~20g,黃連3~6g,甘草6g。
胃滯食積型:癥見胃脘脹滿疼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噯腐、便溏不爽、舌暗紅苔厚膩,脈滑數。治宜消食導滯,化積和胃。方用保和丸合枳術導滯丸加減:制半夏、枳實、炒白術、青皮、陳皮、連翹各10g,茯苓、焦山楂、炒六曲、炒萊菔子各15g,川厚樸6~10g,大黃3g,甘草5g。
脾虛下陷型:多見病程日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氣短聲微,倦怠乏力,胃脘脹悶,食少納差,腹部可見腸型,大便時干時稀,甚則朝暮吐之, 舌質淡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細弱。 治宜調補中氣, 健脾升陽, 和胃降濁。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30g, 黨參15g, 炒白術、 枳殼、 制半夏、 青皮、 陳皮、 當歸各10g, 吳茱萸6~10g, 升麻4g, 柴胡、 黃連各2g, 炙甘草10g, 紅棗5枚, 生姜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