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激活大腦中一條抑制性神經元通路,可以顯著降低對嗎啡的耐受和成癮性,且不影響鎮痛效果。這項研究為治療嗎啡等阿片類物質依賴提供了新的靶點,進一步為臨床上嗎啡鎮痛的長期應用提供了可能。相關論文日前發表于《神經元》雜志。
“大腦中腹側被蓋區和中縫背核是腦中兩個重要的核團,參與調節情感、認知、記憶以及運動等功能,特別是在獎賞和成癮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李曉明說,針對嗎啡作用機制,課題組首先利用逆向追蹤病毒示蹤方法在全腦范圍內進行追蹤,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激活其中一條通路引起獎賞行為,而激活另一條產生厭惡。
科研人員通過藥理學實驗發現,反復注射嗎啡的同時,激活從腹側被蓋區的頭端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神經元,就可以降低因嗎啡注射而產生的欣快感,但不影響嗎啡產生的運動敏化和鎮痛效果,并且也緩解了嗎啡反復注射引起的耐受。
李曉明介紹說,嗎啡是臨床上最有效的鎮痛劑之一,但長期服用會產生耐受性,降低嗎啡的鎮痛效果,并且會使機體對嗎啡產生心理以及軀體的依賴性,這些副作用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嗎啡的臨床應用。同時,嗎啡等阿片類藥物的非醫療使用也正在成為公共衛生難題。“研究結果提示我們,激活從腹側被蓋區的頭端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神經通路或將成為治療阿片類物質成癮的有效手段。”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