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過程中,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熱、譫語,全身中毒癥狀十分明顯,醫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細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體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類及其他嚙齒動物,常借蚤類為媒介而傳染于人,首先呈散發性發病,繼則流行成疫。鼠疫桿菌在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對光、熱、干燥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但在陰濕處、低溫及有機物內生存時間較長,在膿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體內可存活數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可在尸體內存活數月;在蚤類糞中可活至一個月,故易于造成流行。這種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賴人而長期在嚙齒動物中生存,人進入疫區與傳播媒介或染病的動物接觸后被感染。已發現數十種蚤類具有傳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質棘狀突起,當蚤吸入含菌血后,細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當它再叮咬人時,吸進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隨即而侵入人體。人對鼠疫無天然免疫力,不分種族、性別及年齡均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