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一說它的別名大家一定會感覺非常的親切,它就是山地瓜、野紅薯,白蘞,又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干燥塊根,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陜西、寧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請用藥時一定要注意白蘞毒性。
白蘞為落葉攀援木質藤本,長約1m。 塊根粗壯,肉質,卵形、長圓形或長紡錘形,深棕褐色,數個相聚。莖多分枝,幼枝帶淡紫色,光滑,有細條紋;卷須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葉柄長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細毛;葉片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羽狀分裂或羽狀缺刻,裂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深鋸齒或缺刻,中間裂片最長,兩側的較小,中軸有閑翅,裂片基部有關節,兩面無毛。
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主治:瘡瘍腫毒,瘰疬,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本草經集注》:代赭為使。反烏頭。《本草經疏》:癰疽已潰者不宜服。《本經逢原》: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非其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