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原名“莎草”,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莎草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香附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唐本草》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列入草部芳草類,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貨之”。
香附的功效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1、理氣解郁:用于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
2、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
香附的介紹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根狀莖細長,部分肥厚成紡錘形有時數個相連。
生于荒地、路邊、溝邊或田間向陽處。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浙江產者稱南香附,品質較佳。
莖直立,三棱形。葉叢生于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上,葉片窄線形,長20~60cm,寬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于背面隆起,質硬;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幾等長或長于花序;小穗寬線形,略扁平,長1~3cm,寬約1.5mm;穎2列,排列緊密,卵形至長圓卵形,長約3mm,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每顆著生1花,雄蕊3,藥線形;柱頭3,呈絲狀。小堅果長圓倒卵形,三棱狀。花期6~8 月。果期7~11月。
香附的食用方法
香附的炮制十分重要,因炮制不同,用途各異。制法分別有姜汁、童便、米醋、鹽水、黃酒、煉蜜制等,更有生用、熟用、炒炭用之別。大凡生用上升胸膈,外達皮膚;炒用下人肝腎而行腰膝;炒黑為炭則止血;姜汁炒則化痰飲,童便炒入血分而補陰,鹽水炒則人血潤燥,黃酒炒則通行經絡,米醋炒則消積化滯,著名的婦科用藥四制香附丸、七制香附丸,其中香附就是經過數次炮制而入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