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索理亞是一個善于動手操作的孩子,從小便愛學善問、興趣廣泛。讀小學時,他不僅門門功課成績名列全班之首,還對自然常識特別感興趣。別的孩子做完作業就算完事,他卻不這樣。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做過的實驗,他回到家中總還要親手再試一次,這種親手操作使他得到了意外的收獲。老師說硫磺、氯酸鉀、磷等都是易燃品,可做炸藥……會怎樣呢?既然它們是易燃品,能不能用來做火柴呢?于是,他在家里搞起了實驗,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努力,查理、索理亞最終發明了火柴。
大部分父母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只要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他們心里就很踏實。孩子放學回家,所有的家務活不讓孩子參與,而是由父母全部包攬,孩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孩子照辦,當然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不知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憑什么剝奪他的這個權力。雖然書本上的知識是孩子必須掌握的,而且是接受正規教育的標志,但這也只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其中,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其成長的基礎,同時也是他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保證。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特別是做一些能鍛煉手指的細活。幼教專家認為,動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事實上,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大腦的靈活度是成正比的。而且,孩子動手做事情時,手的動作是在大腦的活動支配下進行的,是對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綜合運用過程,同時,手的動作又反過來刺激大腦的支配能力,促進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發展。因此,只有大腦支配能力和動手能力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畢竟,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前提條件。
父母應怎樣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呢?
(1)為孩子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
日常生活中,父母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安排一些動手操作的內容。如,引導孩子自制玩具,讓孩子綜合運用折、剪、畫、編、扎、釘、粘等方法,做科學小試驗,為孩子準備紙、布、線、膠水、木塊、磁鐵、各種小瓶、塑料小管等道具。
(2)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家中,父母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提高他的自理能力。如,讓孩子整理玩具、打掃房間、洗小物品、擦桌子、掃地、洗手絹等,鼓勵他自己洗手、洗臉、刷牙,引導他修補圖書、洗刷鞋襪、整理床鋪等,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技巧,也鍛煉了他的自理能力,還可以讓家庭生活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
(3)給孩子提供各種材料
聰明的父母一般都會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律,為孩子提供諸如積木、插塑、拼裝玩具、橡皮泥、沙石等道具,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廢紙讓他撕,買一些蠟筆教他畫,準備積木、自制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這樣,既能使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動手又動腦,還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4)開展各種動手操作活動
父母可通過一些游戲活動,為孩子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如,用筷子夾玻璃球、撕紙屑做圖案等游戲,這些游戲不但孩子感興趣,同時能促進他的小肌肉發展。
(5)指導孩子制作手工
父母可從教孩子玩折紙和剪貼開始,指導孩子制作手工。如,對2~3歲的孩子,可從簡單的一步折紙學起;3~4歲的孩子,可學2~3步的折紙,并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后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還可貼成花籃;4~5歲的孩子,可學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制作汽車、輪船、大炮、飛機、小鳥等。
(6)幫助孩子總結經驗
孩子操作時,父母應注意對其進行觀察和引導,不斷幫助他總結經驗。教給孩子操作的方法和步驟,鼓勵孩子大膽地操作,不怕失敗。讓孩子在不斷的操作中,提高動手能力。
總之,孩子天生是動手的行家,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他就能玩出無窮的花樣,甚至玩出一個天才。因此,父母要從單一的價值觀中走出來,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想、多玩,關鍵是多動手,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充滿自信、樂觀、有創意的天才。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