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獨生女兒,自己難免也有些嬌氣。來干這個工作前,作過一些心理準備但現在一些小孩身上的毛病好像比我們嚴重,比如說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家庭條件越好,就越經不起挫折。只能表揚,不能批評。我們班有個孩子曾在大家面前說錯了一句話,其他孩子笑了,明明沒有惡意,她也會大哭一場,甚至開始仇恨別人。”柴曉怡說。
“自理能力也差。總想依賴他人。不少孩子午睡后連自己的被子都不會疊,中班的孩子吃飯還需要喂。而且,遇到事情懶得動腦子,容易放棄。但這并不是說他自己真的不會干這些事。”她指指一個正在整理玩具的男孩,“你看,他現在整理得挺好的,可如果這會兒他媽媽來接他,他就會把玩具一扔,讓媽媽幫他。”
說話話間,柴曉怡開始上課,她問孩子:“小朋友你們誰生過病呀?”“我!”“我!”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你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生過病呢?有過的舉手。”這一次,舉起的手掌稀稀落落。“我爸爸媽 媽不會生病的。”有個孩子大聲說。柴曉怡笑笑:“他們是真的不知道,他們回報意識比我們弱,覺得人家幫他們做事情是應該的,所有得到的東西也是應該的。” >>>獨生子女易出現的心理偏異
“你沒有實力,就別拿年紀來壓我”
事實上,一些十來歲的孩子也的確沒把他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當作一回事。13歲的初二學生杜星紋絲毫不承認自己會比上一代人差。她剛上初中,就發育得很好,個頭超過1.65米,講起話來也透出老練。她功課門門優秀,還是班長,學校開聯歡會,她是當仁不讓的主持人,從言談到儀態,頗有幾分專業水準。對自己“與年齡不相符的老成”,星紋覺得沒什么可大驚小怪。
“我從小就聽爸爸媽媽說現在是競爭社會,只有讀好書才會有出息,將來才能賺錢過上好日子。他們還說女孩子一定要靠自己。所以我一直很用功,我相信我會比別人強。因為,這個社會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她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是驕傲的表情。
星紋認同強者,這也許還與她打游戲的經驗有關。在她鐘愛的虛擬世界里,年齡、性別、職業都沒有意義,實力才是惟一的評判標準。“我最煩人家說,你小,我讓你,我不需要別人讓我,有本事你就用手段來贏我,我不會在意你是大我十歲還是小我十歲。你贏我,我就服你。你沒有實力,就別拿年紀來壓我。”
孤獨的傷害
還有一些孩子并不相信成年人。
“大人欣賞的只是大人定出來的標準,什么題材是優秀的,什么行為是端正的,我們照做了就是好孩子,不照做就沒有好處。”12歲的于漱秋說。
還有一些孩子并不相信成年人。“大人欣賞的只是大人定出來的標準,什么題材是優秀的,什么行為是端正的,我們照做了就是好孩子,不照做就沒有好處。”12歲的于漱秋說。
于漱秋是一名小記者,他的文章得了不少獎。他毫不諱言能得獎都是因為有“針對性”,會事先揣測什么樣的題材和內容會讓成人評委感興趣。當記者請他拿篇最得意的文章看看時,小漱秋猶豫了很久,但看在剛才記者幫他沖過游戲“生化危機”一個難關的份上,他翻出了一本很舊的本子——似乎是他的周記本,在很多得優的文章中,只有一篇不長的文章沒有評分,題目是:“欺騙與孤獨”。
講的是有個周末,在街上閑逛的于漱秋故意騙了一個想讓他指路去醫院的老頭。文章里末尾,他這樣寫道:我是故意騙你的。這讓我真的很開心,因為就在剛才,我還覺得自己很孤獨。現在,卻好多了。于漱秋那位26歲語文老師對此文的評語是:邏輯混亂。應多描寫積極向上的生活片斷。
翻看下去,于漱秋便按照要求描寫了許多積極向上的生活片斷,并得了優。“我知道老師也不真心實意地想了解我和理解我,我們念書念好了只是他們的工作任務,按他們的要求做,對雙方都有好處。”
末了,這個小孩還老氣橫秋地加了一句,“現實點吧,這就是生活。”
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獨生子女,因為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使得他們與上一代有了一條價值鴻溝,那么在今天,他們與新形成的一代獨生子女,雖同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卻為何也有種陌生的理解障礙呢?
在不遠的未來,在許多領域都是獨生子女擔當骨干的中國社會里,這樣的獨生子女又該怎樣領導那樣的獨生子女,讓國家繼續保持著一種超級發展?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