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每個成長的階段能帶來喜悅,也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通常會面臨一些“特殊時期”,包括長牙期、厭奶期、生病期、打完預防針期、學爬期、睡眠顛倒期,每個特殊時期都可能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這些特殊生理時期,提供護理方法。
特殊生理期——長牙期
當家長們發現寶寶流口水的情形比以前增加,常常將手指或整雙手放入口中吸吮,或將抓到的東西放入口中咬,這時可就要懷疑寶寶可能正面臨著“長牙期”。大多數的寶寶在六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寶寶在長牙期除了會發生以上的情況之外,在情緒上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寶寶的脾氣變得比較暴躁、不易安撫、常常哭鬧、不安。如果您的寶寶已經進入長牙階段,您可以在要長出牙齒的牙肉上,感覺到有一個硬硬的小突起,同時牙肉上也會呈現一點點紅腫,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至于長牙期的寶寶會不會發燒、腹瀉、嘔吐……,如果有這些癥狀,可能是其它疾病所引起,應該與長牙無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有些寶寶會因長牙的不適而影響到情緒,甚至導致食欲不佳,此時幫助寶寶度過不適的長牙期,則顯得十分重要。
在寶寶長牙時期作好口腔保健,對日后牙齒的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建議父母在寶寶一出生起,每次喂食完畢需用干凈的濕紗布或手帕,將牙齦清洗干凈;在長牙階段,因為初期只長前牙,父母可用指套牙刷輕輕刷牙齒表面,至于后面沒有長牙齒的牙齦,仍需用紗布清潔;到了后期就可以使用牙刷刷牙,并注意宜選擇小頭、軟毛的牙刷,以免傷害牙齦。
度過長牙期的護理方法:
按摩寶寶牙床:父母有時也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一下寶寶紅腫的牙肉,如此可讓寶寶覺得較舒適。
準備冰凍、柔軟的食物:如果寶寶不愿意吃東西、沒有胃口,則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較冰凍、柔軟的食物。
給予適當“器具”:在長牙時期,一般寶寶會喜歡咬硬的東西,為防止寶寶亂抓亂咬,父母可以為他準備固齒器;食用胡蘿卜、蘋果或稍有硬度的蔬菜時,父母須小心不要讓寶寶咬太多而被噎到。平時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拿到硬幣、花生、小玩具等易吞入的東西,以避免寶寶將它們放入口中,不小心哽在喉嚨。
適時的呵護與關懷:在剛開始長牙期間,寶寶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及關懷,如此可緩和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覺溫暖與舒適。
特殊生理期——厭奶期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后,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并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后可開始替寶寶添加輔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后,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鐘情于“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厭奶的發生并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于正常,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癥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后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須過于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欲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護理方法: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或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采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癥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欲,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給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癥狀。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輔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功夫,如:胡蘿卜、瘦肉、青菜、蛋黃……都是輔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干、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嘈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適合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特殊生理期——生病期
雖說一歲之內很少外出,理應不容易感染疾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絕對,因為周歲內的寶寶由于生理的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遇到家中有其他人生病了,很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發現寶寶生病了,家長們最重要的是要及時早出病因,而不是只一味地緩解癥狀。舉例來說:許多的疾病都易引起發燒的癥狀,倘若父母只擔心發燒的現象,卻不知寶寶發燒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耽誤了病情。
各種疾病的護理方法:
一周歲以內的寶寶最常發生的疾病不外乎是呼吸道疾病及腸胃系統發生障礙。我們針對以下的常見疾病做居家照顧的建議。
1、中耳炎
這是嬰兒上呼吸道感染時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癥狀為發燒、躁動,由于嬰兒還不會說話,因此常會以揉耳朵或拉耳朵來表示疼痛。父母在居家照顧時,除了須按時給寶寶吃藥之外,也要嚴禁寶寶去抓、挖耳朵,以防病情加重。
2、腸胃炎
腸胃炎的癥狀多為腹瀉并伴隨著嘔吐,另外也可能有腹痛、疲倦、昏睡、發燒等癥狀,值得提高警覺的,如果父母發現寶寶口干、眼眶凹陷、皮膚干燥、尿少則代表著有脫水的危險。
一旦發現寶寶有腸胃方面的障礙,輕微者可先暫時禁食,或將牛奶濃度調稀一點,并讓寶寶多休息;若嚴重的又吐又瀉,導致脫水而引起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則必須立即送醫。
3、流行性感冒
當寶寶感冒時,可讓他多休息、補充水份、給予清淡的食物,若家中有其他幼兒須隔離。寶寶感冒最讓父母擔心的該是出現了發燒的癥狀(38℃以上),此時父母必須做以下的處理:
調整室內的溫度(一般室內溫度以26~28℃最令寶寶感到舒適)→檢查孩子是否穿得過多(可減少衣服或被蓋)→為寶寶進行溫水浴(借此將寶寶身上的熱度散掉)→給予寶寶溫開水(三個月之后的寶寶可給予果汁)→給予水枕或冰枕(必須每半個小時量一次體溫,以防體溫降得太多)→給予退燒藥(若做了以上的處置,寶寶仍未退燒時,可按醫師的指示給予退燒藥或使用塞劑來退燒)。
對生病期的寶寶而言,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定時定量是攝取營養的好方法,一般在每日飲食建議量下,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量會依年齡層而有所差異,對大多數病童而言是足夠的,除非患某種特殊的疾病,如燙傷、腎臟病或吸收不全者才需要補充。有些家長擔心生病的寶寶會營養不足或者希望病情好轉,因而讓他亂吃一些成藥或偏方,如此往往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最后提醒家長們知道孩子的病癥后,除了依醫師指示按時為寶寶吃藥外,還要給予他正確、足夠的營養,并且細心、耐心地照顧寶寶,才能讓寶寶安度生病期。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