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中醫科始建于1956年,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60年的勵精圖治,學科建設與綜合實力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被山西省衛健委評為“山西省中醫藥重點專科(中醫老年病)”及“山西省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01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014年成立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薛秦傳承工作室”;20...
展開>>
介紹: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中醫科始建于1956年,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60年的勵精圖治,學科建設與綜合實力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被山西省衛健委評為“山西省中醫藥重點專科(中醫老年病)”及“山西省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01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014年成立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薛秦傳承工作室”;2018年山西省衛計委確定馬華、秦建黎、孔繁森為首批山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9年獲準成立“山西省名中醫張永洛工作室”及“山西省名中醫馬華工作室”;中醫科為山西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已培養研究生百余名。中醫科擁有一支醫德高尚、業務精湛、勤勉敬業的工作團隊,周冰主任醫師現任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科室現有醫護人員33人,醫師18人(包括返聘專家5人),護士15人。其中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9名,住院醫師1名;副主任護士1名,主管護師10名,護師4名,碩士7名。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1名,山西省名老中醫4人,中醫科門診設有中醫針灸、頸腰痛、面癱、帶狀皰疹、腦病、脾胃病、婦科、腦病、皮膚病、眼科專科等門診。每日上下午均有1-3名專家坐門診,年均門診量達2萬余人。病房設有床位數20張,年出入病人數近千人。中醫科治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療效顯著。主要開展的診療項目有:1、骨性疾病如:骨質疏松癥、退行性骨性關節炎、頸肩腰膝退行性疾病、脊柱關節病以及各類骨科非手術類疾病等;2、內科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心腦血管及周圍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腦動脈供血不足、中風后遺癥、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慢性胃炎、冠心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周圍血管病、失眠等;3、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年期綜合征等;4、皮膚病:帶狀皰疹、痤瘡、濕疹等;5、眼科疾病:青光眼、白內障、結角膜炎、虹膜炎、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眼底出血等眼科疾病。對上述疾病采用中藥湯劑或膏方調治,配合針灸、拔罐、小針刀、穴位埋線、艾灸、督灸、耳穴貼敷等療法治療,配有TDP、光療儀、中藥霧化、針灸治療儀、經絡氣壓按摩治療儀等醫療設備。近年來發表各級論文50余篇,著作5部,科研課題10余項,專利發明1項,承辦繼續教育項目多項。中醫科將竭力發揮傳統中醫藥優勢,不斷提高診療水平,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亞專業簡介1.中醫針灸中醫針灸專業于1956年8月由中醫科申懋功醫師、田墨卿等人成立,設門診針灸床8張。70年代初,陸續有宋雅靜、孫翠梅、劉靜玉、田桂英、杜素芳等調到針灸室,開展了配合針刺麻醉手術、頭針療法等項目,積累了較多臨床經驗。1983年,有針灸醫師和醫士5人,針灸床固定為15張,隸屬中醫科管理,承擔全院的針灸會診及教學任務。1985-1998年,期間先后有數名各大中醫院校畢業生分配至中醫科針灸門診工作。截止2021年,中醫針灸門診共有4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擅長針藥并用,以針灸為特色,開展電針、體針、頭針、梅花針、放血療法、穴位埋線、小針刀療法、耳針減肥、美容等。主治范圍:頸、肩、腰腿痛,急慢性風濕痹癥,急性痛癥,神經性、功能性疾患等。尤以針灸治療風濕關節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面神經炎、慢性咳嗽、腹瀉、產后尿潴留、痛經、急性軟組織挫傷、落枕、急性胃痛、頑固性呃逆、偏頭痛、痛經、神經衰弱、失眠等療效顯著。采用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偏癱、腰椎間盤突出癥、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頸椎病等。小針刀的適應證: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頑固性疼痛:如網球肘、狹窄性腱鞘炎、肩周炎、足跟痛等;部分難治性骨質增生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性關節病等;肌肉、肌腱和韌帶積累性損傷、肌緊張、損傷后遺癥;某些脊柱區帶相關性內臟疾病。三伏天冬病夏治療法:每年三伏天開展“冬病夏治”穴位帖敷療法,治療老慢支、哮喘、鼻炎、慢性腹瀉、關節冷痛等全身虛寒型疾病。堅持40余年,使上萬名患者病癥得以改善,受到廣大患者歡迎!專科門診專家:周冰、史曉娜、田樹杰。2.中醫眼科中醫眼科隸屬于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1956年,孔氏祖傳中醫眼科傳人孔憲仁和孔慶豐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山西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眼科的創建工作,并把全部祖傳秘方無私的獻給了國家,同時協助成立了藥制劑室。中醫眼科成立后,孔氏父子二人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中醫眼科的科、教、研工作中,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治療“色盲”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了衛生部的嘉獎。1959年孔憲仁受國務院邀請參加了國慶天安門觀禮,1958年被任命為省政協委員。治療色盲經驗及科研成果收入國家大學眼科教材。1961年始孔慶豐承擔了中醫眼科的醫、教、研工作,在治療白內障、青光眼方面取得了成績。1990年參加了《全國中醫眼科雜志》的成立大會,并被選為編委;1999年參加了在京舉辦的全國名老中醫講座,主講了“青光眼的中藥治療”,同時擔任了“民建中醫中藥咨詢”委員。孔慶豐先生退休后,中醫眼科即由孔氏祖傳第六代傳人孔繁森接任至今40年來,在繼承祖傳中醫眼科的基礎上,還將祖傳治療白內障的“明目磁朱丸”,及調節全身氣血,治療各種眼科疾病的“順氣保和丸”、“活血丸”、“滋陰丸”發揚光大。此外,孔繁森通過自身多年臨床經驗研制出了治療青光眼的“復方決明膠囊”,已通過藥監局審批,于臨床使用20年取得滿意的療效,并于2009年9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頒發的專利證書。由于治療各種眼科疾病療效顯著,孔繁森于1998年受邀前往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醫藥大學講學半年,并受到美方高度評價。現中醫眼科接診患者來自全省各地并有北京、甘肅、四川等地的患者前來就醫,中醫眼科對“角膜炎、霰粒腫、慢性結膜炎、虹睫炎、白內障、玻璃體混濁、青光眼、黃斑病變、眼底出血等眼病的治療均有非常好的療效。同時對于脾胃病、皮膚病、耳鼻咽喉科病、婦科病及放化療后的癥狀治療均有獨到的療效。2018年4月山西省衛計委確定孔繁森為首批山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宋麗璇為首批山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孔繁森)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希望將這項歷史悠久的醫藥絕學繼續傳承下去。專科門診時間:孔繁森周二、四、日上午。宋麗璇周三下午3.中醫腦病專科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及精神情志疾病方面,具有優勢突出,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特點。近年來,我院中醫科通過外派相關人員進修等方式,著力加強該專業領域人才培養力度,逐漸在中醫腦病專科疾病的診療方面形成特色。目前采用中醫藥特色療法治療的優勢病種主要有:中藥“上病下治”通腑法,配合針灸“醒腦開竅法”治療腦血管病;中藥“重鎮潛陽”法,配合經典藥對治療各型失眠;逐痰利水化瘀法治療頑固性頭痛及三叉神經痛。中藥“補腎健脾法”治療運動神經元病及重癥肌無力;“三期法”治療血管性癡呆;以及自擬方劑配合西藥及行為療法治療抑郁及焦慮癥等,經過大量臨床實踐都取得不錯的療效,成為我科重點發展的一個亞專業方向。4.中醫面癱專科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重視對后天脾胃的顧護,采用中藥辨證論治與針灸結合的方法,針藥并用、內外兼治。常用外治法有體針針刺、艾灸、拔罐閃罐、刺絡放血、電針治療、面部推拿、耳針等,針對面癱的急性期、靜止期或恢復期的不同,我科選用相應的中藥及操作手法,辨證施藥、辨證施針,療效確切。對于難治性面癱配合火針、埋線、小針刀等。專科門診時間:周冰主任醫師周一、三、五上午,周五下午;史曉娜主治醫師周一至周五上午,周二、四下午;田樹杰周一、三全天,二、四上午。5.中醫婦科專科中醫婦科門診隸屬于中醫科,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由我院中西醫結合婦科專家張永洛教授首創。張永洛教授1978年師從全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婦科專家于載畿教授,攻讀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獲山西省首位中醫結合婦科碩士學位,1995年晉升為中醫教授,同年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中醫科設立中西醫結合碩士點,培養研究生30余名。2007年獲“山西省首批名中醫“稱號。張永洛教授臨床上注重“取象比類”;四診中注重望診;診斷時注重兩個坐標的交叉;治則上注重補腎;擬方用藥時注重“和”。張永洛教授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致力于中西醫婦科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盆腔淤血綜合征、卵巢早衰、白塞氏病,更年期綜合征等疑難病癥方面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方法。根據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在月經周期中的變化及中醫辨證,張教授擬定了一套中醫周期療法,再結合經前補陽經后補陰的原則,在治療月經病不孕癥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療效;先后研發出了坤血康膠囊、調坤止血膠囊、多囊平膠囊等院內制劑,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等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在患者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另外,張永洛教授喜歡理論研究,對中醫經典著作研究深入而且有獨到的見解。對《內經》《傷寒論》《金貴要略》等的研究都有相應的論文發表。近年來,中醫婦科門診在劉冬巖主任醫師、董聯玲主任醫師、劉嘉主治醫師等幾代人的努力,繼續傳承和發揚張永洛教授學術思想。致力于經、帶、孕、產方面的中西醫研究,結合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在經、帶、孕、胎等方面,既保持了中醫的辯證施治、求因治本的傳統優勢,又結合現代診療技術,重點對盆腔炎、不孕癥、月經不調、女性生殖器官炎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痛經、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經前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于2019年獲準成立“山西省名中醫張永洛工作室”,由周冰主任醫師任工作室負責人,組建了中西醫結合婦科團隊,致力于挖掘及整理張永洛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傳承老中醫臨床經驗,相繼舉辦2次“省級師承繼續教育學習班”,開展中西醫聯合“宜中則中,宜西則西”婦科診療門診。目前正在申報、研制院內制劑“多囊平”顆粒劑及桃花膏、助眠膏等。中醫病房在治療婦科炎性疾病、癥瘕積聚、痛經等方面,能夠辨證與辨病結合,經方和時方并用,在運用中藥的同時,還結合針刺療法、艾灸法、耳穴埋豆法、藥物罐療法、盆腔微波治療、中藥保留灌腸、熱閹包等多種特色療法,對于一些藥物療效欠佳或難以速效的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治療作用,受到患者的普遍歡迎。專科門診時間:董聯玲周二、周五上午,周四下午。劉嘉周一下午。6.中醫皮膚專科中醫皮膚病門診隸屬于中醫科,是山醫大二院中醫科的特色專科,目前科室有2人出皮膚病專科門診,均從事臨床工作多年,具有高級及中級職稱,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目前中醫皮膚科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中西醫并重,中醫皮膚病門診主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西醫并重,不僅注重現代醫學檢查檢驗等手段診察疾病,而且運用中醫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根據君、臣、佐、使處方用藥,能夠辨證與辨病結合,經方和時方并用,尤注重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健脾益腎、祛風除濕等治法在皮膚病中的運用,主要運用中醫中藥進行治療。二是內外兼施,皮膚病雖發于體表,但也是全身的一部分,內臟病可以影響體表,體表的病又可以波及內臟,因此治療時從整體出發,內外兼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皮膚病門診主要采取內外兼治的方法,針對不同病癥治療方法既有傳統的中藥煎劑、又有中成藥二白解毒丸、清痤丸等院內制劑,以及如意金黃膏、生肌膏、爐甘石洗劑等外用制劑。還包括體針針刺、梅花針、火針、拔罐療法、放血療法、耳穴壓豆及局部外用濕敷、涂藥等特色治療。對于一些藥物療效欠佳或難以速效的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治療作用。具體介紹如下:一、中藥內治法(1)止癢法癢是皮膚病最突出的癥狀之一,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根據中醫審癥求因,癢最常見的是風癢和濕癢,老年人及婦女常見血虛癢,治療常從兩方面入手:1、祛風除濕止癢法,臨床根據寒熱辨證又可分清熱祛風除濕止癢法、涼血祛風除濕止癢、散寒祛風除濕止癢、搜風除濕止癢等。2、養血潤膚止癢,多用于血虛生燥或血燥肌膚失養所引起的慢性瘙癢性皮膚病。(2)清熱涼血瀉火法此法多用于急性熱性皮膚病,常見急性濕疹性皮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藥疹、紅皮病、結節性紅斑、皮肌炎等。(3)活血破瘀軟堅內消法臨床用于經絡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