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建設一支強有力的護理管理隊伍,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和護理學科的發展。1986年衛生部《關于加強護理工作領導,理順管理體制的意見》中,提出3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要創造條件配專職護理副院長和大科的科護士長;1997年衛生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護理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強調配備護理副院長。但許多醫院對配備護理副院長和科護士長認識不足,依然停留在護理部———護士長二級護理管理模式和兼職的醫療副院長分管護理工作。自1999 年以來,我院逐步配置護理副院長和科護士長,形成了護理副院長———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專職或兼職) ———護士長———護理組長的護理垂直管理體系,使護理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各項護理工作順利開展,護理質量不斷提高。現將我院的護理管理分級模式及效果介紹如下。
1 人員配置
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核定床位700張,護士535名,設35個臨床專科,26個病區,7個診療中心。配有護理副院長1名;護理部主任1名,副主任2名;專職護士長2名(內、外科各1名);兼職科護士長4名,分別兼任4個重點學科的護士長,護士長34名;護理組長7名。
2 運行模式
2.1 護理副院長的職責和決策內容 護理副院長是醫院領導班子成員之一,參與醫院的領導層決策,領導和管理整個護理系統的工作,并兼管與護理工作關系密切的工作,如分管醫院的物質采購、物價收費。參與以下護理管理工作: ①根據醫院的總體規劃,規劃護理工作的發展、隊伍建設;指導護理部制訂護理工作計劃、工作制度。②指導全院的護理行政、臨床護理、護理安全、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工作;組織參與護理新技術、新業務及疑難問題的討論。③協調護理與醫院行政、后勤、醫技、臨床等輔助科室相互合作的有關事宜。④參加護理部、科護士長例會,與護理部、科護士長共同商議護理工作。不定時參加護士長例會,重點工作、重要內容、疑難問題親自參會、布置和強調。⑤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確保護理安全,合理調配和利用護管科室參加晨會交接班、床頭交接班,并進行工作指導及質控檢查、考核、記錄結果并反饋到護理部。②參加并指導各科危重病人的管理及搶救。③參加本科難免壓瘡的會診。④組織、參加分管科室疾病查房。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 4 護士長的職責 在護理部、科護士長的直接領導下,同時還接受科主任的兩重領導,全面負責本護理單元的護理管理工作。
2. 5 護理組長的職責及任職資格 在部分護理人員多、工作量大的科室,選拔一位工作責任心強、業務過硬、專科經驗豐富、具有綜合協調能力的護士擔任護理組長。護理組長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協助護士長做好管理工作,特別是護士長不在的時間,因這時間段是易出現質量問題的薄弱環節。
3 討論
3.1 這種護理管理分級模式的特征 ①增設了護理專業的副院長、專職和兼職科護士長、護理組長,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②整個管理模式結構緊湊、層次分明,職責明確。③對護理人才進行層次性培養,發揮了各個不同層次的人才作用,保證人盡其才。我們采用了質性研究的方法,對本院不同層面的員工進行訪談,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護理工作有序、高效,很好地圍繞醫院的總體目標和要求開展工作,質量控制環環相扣,工作到位。許多醫護合作性問題,能及時協調解決。
3.2 護理質量和護理科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情觀察符合率持續>97.5%;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98%;醫生對護理行為評價>93%;在全省41家三級醫院護理質控檢查中名列前茅。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40篇,其中獲省、市級自然科學優秀論文22篇;被市、院級科研立項9項;獲國家實用型專利2項;承擔省級繼續醫學教育Ⅰ類學分項目2次。
3.3 護理隊伍進一步穩定 近3年來護理隊伍在不斷壯大, 護理人員人數增長35%,護理管理隊伍人數增加24名,高級職稱人數增加18名。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大專學歷人數增加到47.74 % ,本科學歷人數增加到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