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項 目 |
標本 |
參 考 值 |
臨 床 意 義 |
紅細胞計數(RBC) |
靜脈血 |
男:4~5.5×1012/L 女:3.5~5×1012/L 新生兒:6~7×1012/L |
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代償性紅細胞增多癥。 減少:各種貧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
血紅蛋白(HB) |
靜脈血 |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
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代償性紅細胞增多癥。 減少:各種貧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
白細胞計數(WBC) |
靜脈血 |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 9/L 新生兒:15~20×109/L |
增加:生理性:新生兒、妊娠末期、分娩期、經期、飯后、劇烈運動后、冷水浴及極度恐懼與疼痛等。病理性:大部分化膿性細菌引起的炎癥、尿毒癥、嚴重燒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減少:病毒感染、傷寒 、副傷寒、黑熱病、瘧疾、再障、極度嚴重感染、X線及鐳照射、腫瘤化療、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 |
紅細胞壓積(HCT) |
靜脈血 |
男:0.42~0.49L/L 女: 0.37~0.43L/L |
增高:大面積燒傷,各種原因引起的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增多,脫水。 減少:各類型貧血隨紅細胞減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中性粒細胞(N) |
靜脈血 |
0.50~0.70(50~70%) |
增加:中性粒細胞:急性化膿性感染、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術后、尿毒癥、酸中毒、急性汞和鉛中毒。嗜酸性粒細胞:變態反應、寄生蟲病、術后、燒傷。嗜堿性粒細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轉移、鉛中毒。淋巴細胞: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腮腺炎、結核、肝炎。單核細胞:結核、傷寒、亞急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單核細胞白血病、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減少:中性粒細胞: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鐳照射、化療、極度嚴重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傷寒、副傷寒、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淋巴細胞:多見于傳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嗜堿性粒細胞:見于速民型變態反應、甲狀腺功能亢進。單核細胞:臨床意義不大。 |
淋巴細胞 (L) |
|
0.20~0.40(20~40%) | |
單核細胞 (M) |
|
0.01~0.07(1~7%) | |
嗜酸性細胞 (E) |
|
0.005~0.05(0.5~5%) | |
嗜堿性細胞 (B) |
|
0~0.01(0~1%) | |
網織紅細胞計數(RET) |
末梢血 |
成人:0.005~0.015 新生兒:0.02~0.06 |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貧血尤為顯著,惡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或供鐵質后顯著增多,表示有療效。 減少:再障 |
紅斑狼瘡細胞檢查 (LE) |
靜脈血 |
陰性 |
多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其活動期較緩解期陽性率高。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動脈炎、硬皮病及皮肌炎等有時也可查到此種細胞。未找到狼細胞并不能否定紅斑狼診斷,應進一步作相關的免疫學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