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出血時間(BT) |
末梢血 |
1~3分 |
BT時間延長:見于血小板數量異常,質量缺陷,見于某些嚴重的血栓前狀態和血栓形成。 |
凝血時間(CT) |
末梢血 |
2~5分 |
CT時間延長:較顯著的凝血因子減少,嚴重的凝血酶原減少,應用了抗凝藥物,纖溶亢進。 CT時間縮短:血液高凝狀態,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脂血癥。 |
血槳凝血酶原測定(PT) |
靜脈血 |
11~14秒 |
PT時間延長: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和低(無)纖維蛋白癥,DIC,原發性纖溶癥,維生素缺乏癥,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 PT時間縮短:見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狀態,口服避孕藥等。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 |
靜脈血 |
35~45秒 |
APTT時間延長:見于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缺乏,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存在APTT時間縮短:見于因子活性增高,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癥等。 |
凝血因子 |
靜脈血 |
103±25.7% |
血槳中凝血因子Ⅷ:C減低:多見于血友病,重型<2%,中型 2%~5%,輕5%~25%。見于VWD和DIC。 增高:見于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 |
瘧原蟲檢查(MP) |
末梢血 |
陰性 |
陽性表示感染上瘧疾。 |
微絲蚴檢查(BF) |
末梢血 |
陰性 |
陽性表示患上絲蟲病。 |
骨髓增生度 |
骨髓 |
骨髓增生活躍 |
增生極度活躍:見于白血病、紅白血病。增生明顯活躍:見于白血病、增生性貧血。增生活躍:見于正常骨髓或某些貧血。增生減低:見于造血功能低下。增生嚴重減低:見于再障。 |
骨髓粒/紅比值 |
骨髓 |
2~4:1 |
增高:見于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粒細胞白血病、紅系受抑制。 減低:粒系生成受抑制、粒細胞缺乏癥、紅系增生(如急性溶血、缺鐵性貧血)。 |
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 |
骨髓 |
|
通過觀察骨髓中血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借以了解造血功能,協助診斷,鑒別診斷血液病及其相關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