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痘痘與痤瘡的關系?
其實痘痘就是痤瘡,痤瘡是醫學名詞,只不過在后期護膚的理念的演變中,有人將痘痘與痤瘡用來區分痘痘嚴重程度不同。
二、形成痤瘡的原因
痤瘡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皮膚問題,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皮脂腺能力亢進和毛囊內的痤瘡棒狀桿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是痤瘡發作的兩個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原因就是毛囊角質分化過度和局部炎癥反應。
1、皮脂腺能力亢進——皮脂分泌增多——提供細菌文創及必要的養料。
2、痤瘡桿菌感染——常見的有害寄生菌——導致炎癥反應。
3、毛孔角質分化過度——與皮脂混合,阻塞毛孔——黑頭、白頭粉刺。
4、局部炎癥反應——過度炎癥反應破壞大量組織,炎癥消退后局部組織確實——形成囊腫,愈后形成疤痕。
三、如何護理痤瘡肌膚?
清潔的重要性大家應該都很清楚的,皮膚本身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通過表面的毛孔來進行唿吸、排泄,而毛孔一旦受堵,油脂、污垢無法排出去,便會不斷的出現粉刺、痘痘等情況。所以米米一直建議大家每天做好卸妝潔面的工作,粉刺是痘痘的前身,這個大家要注意了哈~不過潔面也有幾點需要注意的,不清潔、清潔過度都是導致誘發痘痘的原因哦!
1、不要清潔過度
每天卸妝一次即可(關于午睡是否要卸妝的問題,根據個人睡覺時間決定哦,如果正常午休一個小時內可以不用,如果是睡一下午就卸妝哦~)早晚使用洗面奶即可。
有些妹子每天早中午晚都會卸妝潔面,已經大大的損害皮膚屏障,導致皮脂腺負反饋式泌脂增多,于是你會發現,為什么臉越洗油越多,痘痘越多,而痘痘皮膚的妹子會不斷刺激痘痘導致炎癥加重,甚至引發敏感哦。
2、不要用過熱過冷的水
冷熱水交替可以讓皮膚變得細膩,但是,并不是說溫差要很大,那只會讓你的皮膚受損而已,最好的是用32~40攝氏度溫水洗臉,再用稍微冷一點的水洗一遍為佳,過冷的水溫導致毛孔快速收縮,不利于清除毛囊角質,過熱則損害皮膚屏障,導致皮脂膜受損,水油流失加快。
3、保濕工作要做好
一般都是油性肌膚或者混油肌膚的妹子會大面積爆發痘痘,這時候就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我油,我控油,水是控油的,乳液是控油的,面霜是控油的,外加控油凝膠……越控越油,因為水分不夠的情況下,皮膚會生出更多的油脂來自我保護。這就是負反饋性的出油。潔面后皮膚表面脂質減少,皮脂腺在負反饋作用下會分泌更多油脂,可令已堵塞的毛囊皮脂腺形成粉刺,或加重痘痘的情況。
注意:
(1)痤瘡患者的膚質通常為油性、混合性和中性
從油性到干性的皮膚(混合性膚質通常在面中下部為油性,其它區域為中性到干性),對保濕劑的需求依次逐漸升高,劑型也從精華到乳液至霜劑,但也不完全相同,還需要根據不同皮膚狀況來做調整。建議選擇具有修復角質屏障功能的產品,不要用含硅油、動物油、凡士林等鎖閉劑類產品。
(2)不同季節、地域、工作生活環境、年齡也是選擇保濕劑的重要因素
說起來復雜,但其實很簡單:你在秋冬季和春夏季、在南方潮濕地域和北方干燥地區工作生活、你是25歲以下還是25歲以上,在選擇保濕劑時應進行適當調整
4、防曬很重要
有這么一個誤區,就是我長痘痘了,不應該擦防曬或者其他的產品,其實痘痘肌膚更應該注意防曬工作,一是避免日曬導致炎癥皮損區的色素沉著,二是治療痤瘡的維A酸制劑在日曬下常會加重皮膚刺激。要注意的是,防曬除了注意日光,還包括可發出紫外線的太陽燈。
5、遠離污染源
其實不僅僅是痘痘肌膚,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盡量遠離污染源(灰塵多、尾氣多、花粉多等)從皮膚科的角度,近年來嚴重的空氣污染期間,中國部分城市的濕疹、特應性皮炎及某些過敏性皮膚病的就診率明顯增加。
對于炎癥性皮膚病而言,包括痤瘡,或多或少存在繼發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皮膚容易過敏,易受環境空氣中污染物的影響,導致皮膚的刺激性反應,有些污染物如臭氧會通過誘發氧化應激反應對皮膚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傷,加劇痤瘡炎癥,應當引起重視。
6、食療也很關鍵
我不吃辣的為什么還會長痘痘?米米常聽到這么一句話哈,沒錯,吃辣吃多了上火確實容易長痘痘,可是為嘛四川人吃那么辣,人家皮膚辣么好,這跟地區有關系的哈。同樣道理,有些人不吃辣他就是會長痘,跟你本身皮膚有關系,正如有些人喝水也發胖一樣的哦~所以這個并沒有什么好糾結的哈~
痘痘肌膚的妹紙可以多吃點什么?
海鮮、黃色的蔬菜水果和十字花科蔬菜、全麥面包等富含硒元素的食物、綠茶、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痘痘肌膚應該少吃點什么?
甜食,特別是高血糖指數食物、奶制品、飽和脂肪酸。
7、其它
(1)睡眠時間少、使用化妝品近來也被認為是導致痤瘡的危險因素,擠痘是痤瘡后瘢痕的危險因素。選擇化妝品最好是經過測試的、帶有不致粉刺成分的描述
(2)最后,常有人問粉刺為什么會有白頭和黑頭之分呢,黑頭粉刺是因為臟嗎?
粉刺是痘痘的前身,其實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不能通過堵塞的導管口,在毛囊皮脂腺中積聚而成的,完全堵塞導致的粉刺因封閉良好,就呈原始的白色;開放的粉刺不完全堵塞,皮脂被氧化了就呈黑色,就這么簡單,和“臟”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