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篩查一般有以下幾種,對于需要定期篩查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也可作為參考。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從全世界范圍講,也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在我國,乳腺癌發病率雖然沒有一些歐美國家高,但也在逐步上升。
我國1972年開始腫瘤登記時,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是17/10萬,也就是每年10萬女性中有17個可能發生乳腺癌,而到了2014年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資料顯示,其發病率已上升到56/10萬。
在我國一些沿海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乳腺癌的發病率要比內地高。
從我院的治療情況來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每年乳腺癌手術病例約70~80例;但是到了1990年時,每年手術大概是150例,到2000年時,每年手術大概是450例,但是到了2015年,1年乳腺癌手術病例,也就是新發病例,達到了4 300例以上。
從上述數據看出,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處于迅速上升的狀態。
乳腺癌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升為女性中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從世界范圍內來講,它每年的發病數量約有120萬,40萬左右女性因乳腺癌而死亡。國內,基本每年發病數量約16萬~18萬,而上海每年大概有5 000~6 000的女性患乳腺癌。
我國與西方國家乳腺癌發病人群是有差別的,因為我國乳腺癌患者發生在絕經前居多,而西方國家的乳腺癌患者則在絕經后較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也逐漸往高齡化的方向發展。據上海市疾控中心統計,上海乳腺癌高發年齡為45~50歲,而西方國家在65歲以上。
哪些人屬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1.高雌激素暴露
因為乳腺癌的發生跟雌激素有關,所以月經初潮年齡較早或者停經比較晚的這類女性,一生暴露在乳腺雌激素環境較多,所以她的發病率也相對比較高。另外經常服用一些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日常飲食中含有較多雌激素,那么發生乳腺癌概率也較常人高。
2.晚育或不育
生育較晚或未生育女性,乳腺癌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3.家族史
一個家族里面,如果母親或者姐妹有乳腺癌病史,這部分人的發病率比較高。如果母親在是絕經前患上乳腺癌,那女兒的乳腺癌發病風險大約比常人高2~3倍。但如果母親在絕經后患上乳腺癌,女兒發生乳腺癌的概率只會有所提高,但沒有前者高。
4.遺傳史
因BRCA基因突變而患乳腺癌的患者,其姐妹和女兒如也存在這個基因突變的,發病風險就會較常人高。
5.乳腺癌病史
一側乳房有乳癌病史,另側發病率會較正常人要高。
乳腺癌風險高?檢查項目怎么選?
如果乳房發現有腫塊,應該及時去醫院做檢查。一般醫生會先進行觸診,看看乳房里面是“可疑”腫塊還是一般的乳腺增生。
之后,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一般有以下幾種,對于需要定期篩查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也可作為參考:
鉬靶檢查
一般來講,35歲以上女性最常用的檢查手段是乳腺鉬靶,從現有資料來看,35歲以上女性每年做1次鉬靶檢查是絕對安全的,而且對臨床上是非常有用的。即使臨床上未摸到腫塊的,也建議每年做一次檢查。
B超檢查
35歲以下年紀比較輕的女性,乳腺可能比較質密,鉬靶檢查結果受到一定的影響,且X線可能會對乳腺有一定的損害,可以選擇做B超檢查,損傷性更小。
其實B超檢查適用于各年齡段的女性,尤其對于年輕女性的乳腺增生的等良性疾病有比較準確的判斷。但是B超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對一些比較小的腫塊或已表現鈣化的乳腺癌,超聲顯示比較差一些。因此,對于部分患者,我們會結合超聲、鉬靶、臨床觸診三項檢查,往往能得到較為準確的判斷。
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一般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①經過鉬靶和超聲檢查后,如果仍不能完全明確它的性質,我們可選擇磁共振檢查,來進一步明確腫塊的性質。
②有些患者希望進行保乳手術,在術前需要了解一下乳房其他部位的病變情況,也可進行磁共振檢查。
③臨床晚期患者在輔助化療后,觀察腫塊對化療的反應情況,可以利用磁共振看一下腫塊有沒有明顯縮小。
但是磁共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對于鈣化灶不能準確判斷。我們一般利用磁共振對年紀較輕、有家族史的患者進行定期檢查。在乳腺診斷中,磁共振并不能算是一項臨床常規診斷,但適用于特定的部分患者。
病理檢查
在手術之前,一般都需要通過病理進行明確診斷,有時還需要通過病理檢查或細胞學檢查來進一步明確腫瘤的性質,對后續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