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很多人認為,孝敬老人就是解決好老人的吃飯穿衣問題,管吃管喝就行了,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往往不重視。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抑郁癥的患病率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那應該怎樣及時發現、預防和治療老年抑郁癥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老年抑郁癥的現狀
總體來說,抑郁癥的患病率正呈現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老年抑郁癥也不例外。近年來,上海曾做過針對老年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數字顯示,城市老年抑郁癥的患病率達到3%左右,農村老年抑郁癥的患病率達6%左右,所以形勢不容樂觀,對老年抑郁癥的防治迫在眉睫。
老年抑郁癥的發病原因
抑郁癥的發病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
一是遺傳因素,不管是家系的研究,還是雙生子、寄養子等遺傳方面的研究,都發現遺傳因素在抑郁癥發病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老年抑郁癥也是如此。
二是通過對一些神經生化的研究發現,某些神經遞質功能降低,也是抑郁發作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說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功能的降低,在抑郁發作中都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三是社會心理因素,這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研究發現,超過90%的抑郁癥患者在發病前都有一些負性的生活事件,比如家庭的變故、婚姻的不順、子女跟老人之間的沖突等,還有一些老年人退休以后因崗位變動、角色轉換出現心理不適應,這些都是老年抑郁癥的發病原因。
老年抑郁癥的常見癥狀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主要以“三大核心癥狀”為主,以及一些心理癥狀群和軀體癥狀群。
一是情緒低落,抑郁癥患者首先會給我們一個很典型的面部表現,比如郁郁寡歡、眉頭緊皺。
二是興趣喪失,患者往往對以前喜歡的事情不再感興趣,也不去做了。
三是愉快感缺乏,患者在日常喜歡的一些活動中,比如與其他老年人一起下棋、聊天中不再體驗到快樂,沒有了愉悅感。
抑郁癥的心理學癥狀,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是產生抑郁性的認知障礙,表現為“三無”癥狀,即無望、無助和無用感,患者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希望、沒有人能幫得了自己、自己活著毫無用處、是累贅、是別人的包袱,在“三無”的基礎上,患者會全盤否定自己,會認為唯一的解脫辦法就是離開這個世界,進而產生自殺觀念或自殺行為。研究發現,超過25%的抑郁癥患者,存在自殺觀念或自殺行為。
二是思維遲緩,老年抑郁癥患者說話速度非常慢,反應非常遲緩,說話很少,有些患者甚至不說話。
三是焦慮,這對老年抑郁癥患者來說更為常見,常表現為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甚至恐懼,有些老年人還會對子女亂發脾氣。
抑郁癥的軀體癥狀
一是睡眠障礙,這在老年抑郁癥中表現更為突出,患者往往早醒,而一旦醒來,便很難再次入睡。
二是食欲減退,不愿吃飯,甚至有些老年人會絕食,使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三是臟器功能不適,比如消化系統,可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便秘;循環系統可表現為心慌、心悸、胸悶;還有一些表現為非特異性的頭痛或其他軀體疼痛不適等。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往往會被各種軀體不適所掩蓋,所以找準疾病根源,對癥治療非常重要。
老年抑郁癥和老年癡呆癥的區別
老年癡呆癥目前沒有很確切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效果并不顯著。但老年抑郁癥經過系統化的治療,有70%-80%的患者是可以獲得良好療效的。醫生在疾病識別時,往往先從病史進行分析:老年癡呆的患者,往往患病時間長,幾年以后家人才會發覺,突出表現為記憶力障礙,比如丟三拉四、東西放到哪找不到,出門回不了家;而老年抑郁癥的起病往往比較急,家人會很快注意到老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不愿說、不愿動、不愿吃,悲觀,對子女不關心等等,這些都與老年癡呆癥有很大差別。
老年抑郁癥的治療
一是急性期治療,一般持續6-8周,主要目的是盡快控制癥狀,達到臨床痊愈的效果。
二是鞏固期治療,一般持續4-6個月,目的是進一步鞏固療效,防止癥狀的復發。
三是維持期治療,這個階段時間比較長。一般來說,第一次抑郁發作,維持期治療是4-6個月;兩次以上發作,維持治療盡量不少于2年。如果過早停止治療,復發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所以患者和家屬在治療過程中要有耐心,多觀察和看護老人,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抑郁癥除藥物治療外,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目前,我院開展的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那些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有嚴重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患者療效非常好。
老年抑郁癥的預防
老年抑郁癥的預防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應當增加有助于老年人心理調適的基礎設施建設,多組織老年人進行有益的活動,促進老年人的交流,擺脫孤獨感。對一個家庭來說,子女要加強對老人的生活照顧,多回家陪陪老人,幫老人做一些家務,增加親情上的交流,給老人以心理上的安慰;還有,不要讓老人來承擔子女經濟上的重負,尤其對農村人口來說,經濟狀況差、負擔重,是老年抑郁癥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對老年人自己來說,應當在調整好身體狀況的同時,多走出家庭,參加一些老年團體的活動,跟社會多聯系溝通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