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女性成為母親之后都把精力放在了養育兒女身上,但是千萬不要忘記——為孕育生命默默奉獻的盆底。女性的盆底結構由兩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它們封閉骨盆出口,對盆腔內的器官起著承載和支持的作用。當外力因素反復、持續或長期作用導致腹壓增高,超出并損害其調節能力時,這種承載和支持作用就會減弱,從而導致盆底功能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盆腔臟器的移位和脫垂、尿失禁、大便失禁以及陰道松弛等。
呵護盆底肌和呵護寶寶一樣重要
懷孕時,隨著胎兒的增大,子宮重量的增加,長期壓迫盆底組織,造成盆底肌纖維變形,肌張力減退。妊娠時激素水平變化改變了盆底結締組織的膠原代謝, 導致盆底支持結構減弱。分娩時松弛激素的釋放、產道過度伸展、擴張、直接導致的會陰撕裂、肛提肌損傷,再次使陰道及盆底組織松弛,盆底肌張力下降,造成骨盆不穩定關節脫位,影響各臟器的位置和功能。即使剖宮產也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的損傷。如果不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隨著年齡增大將會出現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礙的癥狀。
所以,產婦分娩后還需要為保證自己將來的生活質量作些準備。分娩后42天應常規做一次盆底功能檢查,如果出現了盆底肌肉松弛、陰道壁膨出、壓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檢查和康復治療。產后3個月內是進行盆底康復的最佳時機,否則隨著年齡增大不但增加治療難度,而且子宮脫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嚴重。所以,重視盆底功能檢查和及早進行盆底康復是每位媽媽明智的選擇。
這些人不能做盆底康復
1、惡露未排干凈
惡露大約在產后4-6周排干凈。通過觀察惡露,能及時了解子宮復舊的情況。惡露未完全干凈或者仍有血性惡露的時候不建議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否則容易引起宮內感染。因此,在產后42天,惡露基本排干凈后,這個時候是新媽媽開始進行盆底康復的最佳時間。
2、陰道出血
如晚期產后出血,月經期等。一方面,在陰道出血的情況下,如月經期,進行盆底康復容易引起宮內感染;另一方面,陰道出血量過多容易并發失血性休克,如晚期產后出血(又稱產褥期出血)。一般在產后1~2周發病最常見,亦有遲至產后6周發病。因此,建議產婦在產后42天后進行盆底康復,同時避開月經期。
3、有出血傾向者
做盆底康復時,陰道電極會對陰道產生一定的機械刺激或電刺激,對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來說,出血的風險會增加。因此,不建議進行電刺激治療,但是可以做陰道啞鈴訓練。
溫馨提示
產后42天,屬于產后恢復的黃金期。建議新媽媽們產后42天接受專業的產后盆底功能評估,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產后盆底康復訓練,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另外,產后及早的進行盆底康復訓練能夠有效預防盆底疾病的發生發展。對于剛剛生產完的婦女來說就需要做盆底康復治療,爭取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