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青春痘,通常并不致命,還常常可以不治而癒。但發病率高,遷延時間久,對青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巨大。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率為70%~87%,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超過了哮喘和癲癇。臨床醫師對痤瘡的治療選擇存在很大差異,有些治療方法療效不肯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個別方法甚至會對患者造成損害。
1.痤瘡的病理生理學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癥性疾病,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遺傳、雄激素誘導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痤瘡丙酸桿菌繁殖、炎癥和免疫反應等因素都可能與之相關。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發育和脂質大量分泌是痤瘡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遺傳背景下的皮膚內雄激素受體或相關雄激素代謝酶的表達或活性增強也是導致皮脂腺對 雄激素過度敏感及脂質過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痤瘡患者皮脂中存在過氧化鯊烯、蠟醋、游離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亞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質成分改變,這些變化可以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及炎癥反應。
毛囊皮脂腺導管異常角化是痤瘡發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現象。上皮細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礙,最終形成顯微鏡下可見的微粉刺及臨床肉眼可見的粉刺。
痤瘡丙酸桿菌與痤瘡發生密切相關。微粉刺及粉刺的形成為具有厭氧生長特性的痤瘡丙酸桿菌增殖創造了良好的局部環境。目前認為,痤瘡丙酸桿菌可能通過天然免疫、獲得性免疫及直接誘導參與了痤瘡炎癥的發生發展。
2.痤瘡的分級
痤瘡分級是痤瘡治療及療效評價的重要依據。為臨床使用簡單方便,本指南主要依據皮損性質將痤瘡分為3度和4級:
輕度(I級):僅有粉刺;
中度(Ⅱ級):炎性丘疹;
中度(Ⅲ級):膿皰;
重度(IV級):結節、囊腫。
3.患者教育
(1)健康教育
①飲食:限制可能誘發或加重痤瘡的辛辣甜膩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②日常生活:避免熬夜、長期接觸電腦、曝曬等,注意面部皮膚清潔、保濕和減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暢;
③心理輔導:痤瘡患者,特別是重度痤瘡患者較易引起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因此,對這類患者還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輔導。
(2)局部清潔
應選擇清水或合適的潔面產品,去除皮膚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細菌的混合物,但不能過分清洗。忌用手擠壓、搔抓粉刺和炎性丘瘆等皮損。
(3)日常護理
部分痤瘡患者皮膚屏障受損,且長期口服或外用抗痤瘡藥物如維A酸,往往會加重皮膚屏障的破壞,導致皮膚敏感。因此,除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化學剝脫外,有時也需要配合使用功效性護膚品,以維持和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如伴皮膚敏感,應外用舒敏、控油保濕霜,局部皮損處可使用有抗痤瘡作用的護膚品;如皮膚表現為油膩、毛孔粗大等癥狀,應主要選用控油保濕凝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