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毛片aaaaa无费看,尤物国产91色综合久久,国产露脸91国语对白,黑人香蕉又粗又大视频免费

首頁 /皮膚科 /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治

2018-03-28 11:59 閱讀:7312

真菌為真核生物,以腐生、共生和寄生等多種方式與自然環境、人類和其他生物發生著廣泛聯系。真菌總種數約為150萬種,已描述的約10萬種,其中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大概300余種。

真菌概述

皮膚科常見致病真菌的分類位置

1、子囊菌門:包括50%已知真菌種,80%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

2、雙相真菌(37℃為酵母相,27℃為菌絲相):馬爾尼菲青霉、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

3、絲狀菌:皮膚癬菌(表皮癬菌、毛癬菌、小孢子菌)、青霉、曲霉的有性期。另包括枝孢霉屬、枝孢瓶霉屬、瓶霉有性期、彎孢霉、鏈格孢霉、部分暗色真菌等。

4、酵母菌,有13個屬,以念珠菌最常見。

5、接合菌門:分毛霉目和蟲霉目。毛霉常見,另有根霉、根毛霉、蛙糞霉等。

6、擔子菌門:馬拉色菌、隱球菌、毛孢子菌、紅酵母、擲孢酵母屬于此門。

7、有絲分裂孢子真菌:舊稱半知菌,指有性階段尚未明了的真菌,無性結構與子囊菌、擔子菌相似。

真菌菌體基本結構為兩種:絲狀為主的菌絲體、圓形為主的孢子。

▲顯微鏡下皮膚癬菌屬分生孢子和菌絲的不同形態

▲部分條件致病真菌的鏡下特點

皮膚真菌感染廣義上分為限于角質層、毛發、甲的感染和累及真皮及皮下組織的感染。

皮膚淺表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膚癬菌和念珠菌屬所致。

皮下真菌病通常由植入物所致。

系統性真菌病通常是經血液播散或由其下方組織擴散而來。

對于免疫受損宿主,機會性真菌可導致皮膚感染和系統感染。

根據真菌侵犯人體的部位分可為三類

1、淺表真菌病:常見的有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皮膚癬菌病(手足癬、體股癬、頭癬)、甲真菌病、皮膚念珠菌病,少見的有掌黑癬、毛結節菌病,特殊類型有難辨認癬/不典型癬。

2、皮下真菌病:較常見的為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其他還有足菌腫、暗色絲孢霉病、羅伯芽生菌病等,特殊類型有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Majocchi肉芽腫、嬰兒臀部肉芽腫。

3、系統性真菌病:真正的病原真菌是一些雙相真菌,如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芽生菌。條件致病菌最常見為曲霉、念珠菌。AIDS患者最常見的系統感染真菌為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馬爾尼菲青霉、隱球菌。

其中,部分條件致病真菌既可致系統感染,可以致皮膚原發感染。

臨床表現

真菌感染機體后誘發免疫反應,產生炎癥,不同的毒力和侵襲力可致不同臨床表現。基于特定發生機制,這些表現可能有一定的臨床模式,參考歸類如下

1、炎性紅斑:主要見于多種淺表真菌病,病原真菌毒力較弱,主要作用皮膚淺層,臨床表現以丘疹、紅斑、鱗屑為主,紅斑邊界清但不規則。其中花斑糠疹、頭癬、甲真菌病可僅有角質(頭發、甲、角質層)受累,故臨床僅見糠狀鱗屑、頭皮屑、脫發、甲渾濁。

2、炎性結節:主要見于皮下真菌病,病原真菌引起機體的免疫清除,以組織細胞為主的細胞聚集在真皮,形成病理可見的肉芽腫,臨床表現以紅色結節為主。

3、疣狀斑塊:可見于著色芽生菌病、暗色絲孢霉病等,多在炎性結節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毒力及侵襲力弱,但又難以被機體清除,故病原菌持續存在引起局部組織慢性增生。

4、壞死性斑塊:可見于毛霉病、曲霉病、鐮刀菌病等,一般毒力較強,皮膚及皮下血管受累明顯,如毛霉具有嗜血管性,毛霉菌病臨床則以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引起炎癥及血栓為特征。

5、臍凹狀丘疹:或稱傳染性軟疣樣皮損,見于隱球菌病、馬爾尼菲青霉病等,皮損局限,炎癥反應弱,可能提示為系統性播散所致。

舉例

▲炎性紅斑:體癬

▲炎性結節:孢子絲菌病

▲疣狀斑塊:著色芽生菌病

▲壞死性斑塊:曲霉病

▲臍凹狀丘疹:隱球菌病

輔助診斷

病原學檢查:為金標準,主要包括直接鏡檢、真菌培養、分子生物學診斷。

常用的顯微鏡檢查的試劑有氫氧化鉀溶液、美蘭溶液、乳酸酚棉蘭溶液,前者可溶解角質,利于觀察真菌,后兩者可將真菌染色,同樣利于觀察。

真菌培養可初步鑒定菌種,也可彌補單純鏡檢假陰性的不足。常用培養基為沙氏培養基,常用培養溫度27℃。主要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是提取真菌DNA,用真菌通用引物或特異性引物進行擴增,最后測序,通常能鑒定到種。

組織病理檢查:包括組織病理、特殊染色。

1、HE染色:不掩蓋真菌本身的顏色,但與組織著色相近,一般不易區別,但對于特殊形態的真菌可能有較強診斷價值,如曲霉/毛霉的特殊菌絲、孢子絲菌等的星狀體結構、著色芽生菌病病原體的硬殼細胞等。

2、嗜銀染色:使真菌孢子或菌絲壁染成深黑色,真菌輪廓清晰。

3、PAS染色:將真菌和組織的多糖成分染成紅色,核為藍色,背景為綠色。

4、GF染色:將真菌孢子染成紫紅色,菌絲深藍色,背景為黃色。

▲氫氧化鉀制片:念珠菌病的孢子和假菌絲

▲氫氧化鉀制片:皮膚癬菌的菌絲

▲乳酸酚棉蘭染色:花斑糠疹的圓形孢子和短菌絲

▲HE染色:毛霉

▲六胺銀染色:毛霉

▲PAS染色:Wangiella dermatitidis

治療

抗真菌藥物作用位點及其分類

注:棘白菌素類包括卡泊芬凈、米卡芬凈等;唑類包括酮康唑、益康唑、聯苯芐唑、盧立康唑、伊曲康唑等。

抗真菌治療藥物選用原則

1、根據藥物特性、藥敏/抗菌譜、病原菌和本地區流行趨勢等綜合判斷。

2、根據詢證醫學原則,盡可能遵循指南。

3、兼顧藥物經濟學因素。

4、調整藥物時應以臨床癥狀改善、真菌學清除為主要依據,同時參考體外藥敏結果。

常用皮膚科抗真菌藥物簡述

1、口服制劑:常用藥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兩性霉素。

2、外用制劑:常用藥物有特比萘芬、萘替芬、聯苯芐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

3、伊曲康唑抗菌譜廣,適用于絕大多數皮膚真菌感染。

4、相比伊曲康唑,更多文獻支持使用特比萘芬治療甲真菌病及兒童頭癬。

總的來說,兩性霉素是非常有效的抗真菌藥物,毒副作用大,主要用于嚴重和/或系統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不全患者。

總的來說,酮康唑外用對馬拉色菌效果最佳,萘替芬對皮膚癬菌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