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已經來臨,寒冷的天氣也逐漸讓人有種已然快入冬的感覺。氣溫的下降,不僅昭示著季節的變化,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提出了新的考驗,膽結石病人在此時需要格外提高警惕,因為稍不注意,劇烈的膽絞痛可能就會無情襲來。
秋冬季節為什么容易出現膽絞痛?
結石堵塞在膽囊管或膽管內,使膽汁無法通過,人體就會自然產生一系列反應來克服它,如膽囊痙攣或膽總管下端括約肌收縮,用了很大的勁不能排出結石,就引起了膽絞痛的出現。
秋冬季節隨著氣溫不斷降低,人們往往會攝入更多的油脂補充身體不斷散失的熱量,以此抵御寒冷帶來的不適。而油脂攝入量增大,就會刺激膽囊收縮更為劇烈,以排出更多膽汁參加到消化過程當中。
但對膽結石病人來說,膽囊劇烈收縮的同時,就可能會造成膽囊內結石出現位移,在膽囊管或膽管內形成梗阻,從而引發膽絞痛。
在秋冬季節人們喜歡吃火鍋來御寒,尤其是重口味的麻辣火鍋,但大量辣椒素的攝入會引發胃酸分泌的增加,也可能引起膽囊收縮,導致膽道口括約肌痙攣,造成膽汁排出困難,從而誘發膽囊炎、膽絞痛及胰腺炎。
夜間為何易突發膽絞痛?
臨床數據顯示,膽絞痛的發作大多出現在夜間。而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除了我們現在往往將晚餐作為正餐,油脂攝入量較早餐、午餐更多之外,也與人體的生理構造與規律有重要關系。
膽囊的形狀像一個鴨梨,底大頸小,人體呈站立或端坐姿勢時,膽囊底在下,頸朝上,膽囊結石沉于膽囊底部或漂浮于膽汁中,不易嵌頓。當病人仰臥睡下,尤其是左側臥位時,膽囊底便朝上,膽囊里的結石由于重力關系,容易滾到膽囊頸部,并嵌頓于狹窄的膽囊頸部,影響膽囊排出膽汁。膽囊為了排空其膽汁,不得不加強收縮,這時,病人就會感到一陣一陣的膽絞痛。
另外,膽囊和膽總管是由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的。交感和迷走神經的作用相互拮抗,交感神經使消化道平滑肌運動減弱,迷走神經的作用則恰好相反。夜間,特別是入睡后,迷走神經的興奮性逐漸增強,達到一天的頂峰,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弱,因此膽囊平滑肌劇烈收縮也會引發疼痛。
膽絞痛消失了就不用治療嗎?
膽絞痛是由于結石梗阻引發的,因此只要結石離開梗阻位置,讓膽汁排出恢復正常,痛感就會隨之逐漸消失。但痛感消失了,并不意味著從此就可高枕無憂。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在一定條件下,如進食油膩、辛辣食物、過于疲勞、體位改變等因素,結石就可能出現位移形成梗阻,引起膽絞痛再次發作,對病人的生活、工作造成極大影響。
除了極個別結石微小的病人,結石能通過消化系統排出體外,絕大多數膽結石病人無論結石是否發作,是否出現了膽絞痛,都需要通過專業治療,才能將結石取出膽囊,從根本上消除膽絞痛發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