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媽媽帶著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小紅來到診室,并對皮膚科醫生訴說著10歲女兒的病情:“小紅最近3個月無緣無故地掉了一大片頭發,到處看醫生,都說是斑禿,中藥、西藥、擦的、吃的都用了,甚至還吃了激素,都沒效果。”
實際上,這可能是“拔毛癖”。
▲拔毛癖病例
案例二
“醫生,我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長時間,請你幫幫我。是這樣的,半年前我交過一個女朋友,有過一次危險性行為,后面我發現隱私部位長了紅點,不消退,總覺得癢。重慶、成都,好多醫院都查了梅毒,都說是陰性的。你們這里有沒有先進的儀器,幫我檢查一下。我看網上說梅毒有潛伏期,檢查也有假陰性,你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這種情況?”
實際上,這可能是“性病恐怖癥”。
有權威數據顯示,在皮膚科,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考慮到相關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而“精神皮膚病學”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專科用詞,指那些在皮膚病學中任何有精神因素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其對應的疾病就叫做“精神性皮膚病”。
▲患者堅信身上和屋子里都是“霉菌絲”,經顯微鏡檢查“霉菌絲”為衣物纖維
皮膚疾病與心理健康
精神性皮膚病有兩種分類方法——根據精神性皮膚病類型分類,或根據潛在的精神疾病性質進行分類。
第二種分類可以幫助臨床醫生選擇最適合的一線精神性藥物,大體分為4種:焦慮癥/應激、抑郁癥、精神病和強迫癥。
而第一種分類,可能更適合皮膚科醫生的習慣,有5種分類:
皮膚病伴精神生理性疾病(即“心身疾病”):如精神壓力使銀屑病發作
1、原發性精神性疾病(無原發皮膚疾病):如寄生蟲妄想癥
2、繼發性精神性疾病:皮膚病(尤其是損容性皮膚病)引起心理問題,如白癜風、斑禿
3、皮膚感覺障礙:表現為純粹的感覺癥狀(瘙癢、燒灼感、刺痛感),無原發性皮損,如外陰痛
4、非精神科指征使用精神藥物(也有文獻沒有提及這一點):如阿米替林可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其中,第1、3種精神性皮膚病在臨床最常見。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精神性皮膚病,下面這些疾病都與心理健康有著不小的聯系——
拔毛癖、咬甲癖、剔甲癖、軀體變形障礙、神經癥性表皮剝脫、人為性皮炎(人工皮炎)、結節性癢疹、神經性皮炎、性病恐怖癥、痤瘡、特應性皮炎、多汗癥等等。
皮膚病與心理問題間存在相互影響
一方面,不管是皮膚病還是其他疾病,作為負性生活事件,可以引起各種心理問題,程度輕則焦慮,重可致自殺。例如痤瘡,國內外就有不少研究,均表明很多痤瘡患者常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抑郁、缺乏自信/自我形象差和社交恐懼等。
另一方面,心理問題也可引起、誘發或加重皮膚疾病,這在“心身疾病”領域里已經有眾多研究。例如,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痤瘡等,常受應激的影響。對于炎癥不明顯的皮膚病,如斑禿、多汗癥等,病情在應激時也可能會更嚴重。更具體的相關數據見下表。另外,還有更多分子水平的相關基礎研究,在此從略。
▲神經癥性表皮剝脫典型分布:雙側背部上方和側方常常未受累,因為不容易觸及,分布模式稱之為“蝴蝶征”
精神性皮膚病的4大特點
我們可以總結出精神性皮膚病的4大特點
1、常見
皮膚本身可以出現多種問題;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還包括頭發、甲等特殊組織;皮膚位于體表,具有極大的社交、審美等功能;不少皮膚病呈慢性表現……這些特點均使得皮膚病與心理問題關系密切,自然更容易出現負性情緒。
2、多樣
首先是心理問題表現多樣且輕重不一——焦慮、抑郁(甚至自殺)、強迫、自我評價低、社交恐懼、心境障礙、軀體化障礙、疑病障礙……均有可能出現。其次是心理問題和皮膚疾病關系多樣(參考上面對精神性皮膚病的多種分類)。
3、容易誤診
由于醫生或患者沒有“精神性皮膚病”的概念,再加上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患者可能錯誤歸因,醫生可能錯誤判斷,最終出現誤診。例如:醫患雙方可能把拔毛癖誤認為斑禿;醫生把咬甲癖或剔甲癖誤認為甲銀屑病、甲真菌病或甲扁平苔蘚;性病恐怖癥患者把假性濕疣、毛囊炎、珍珠狀丘疹或皮脂腺異位等誤認為尖銳濕疣。
4、容易忽視
不得不說,臨床上可能會出現醫生選擇性忽視皮膚病患者心理因素的情況。例如,性病恐怖癥和寄生蟲妄想癥患者,其精神方面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和進一步的治療,常常輾轉多處皮膚科就診而無果。醫生太忙、患者太“煩”、皮膚科醫生缺乏心理評估方法/知識……都可能使得問題被忽視。再加上患者不承認心理問題,最終使得基礎或伴發的心理問題不容易得到及時而正確的治療。
總結
精神性皮膚病是一類熟悉而陌生的疾病,皮膚科醫生應該對此有一定了解。選擇性忽視患者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原發性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可取,不然患者很可能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幫助。
針對不同類型疾病,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包括精神科藥物治療、生物反饋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甚至催眠療法等,有時候需要精神科醫生負責,有時候則需要皮膚科與精神科合作。
總之,我們對精神性皮膚病的診治越熟悉,患者受益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