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發病的因素:
1. 年齡:本病多見于生育年齡,多發生于25-44歲之間
2. 月經與發病的關系:初潮年齡越小,經血反流開始早,內膜種植的機會多,因而發病機會也多。周期短行經頻率快,月經持續長血量多均可增加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機會。
3. 社會經濟地位與發病的關系:社會經濟地位包括學歷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呈正相關。
4. 子宮異常與發病的關系
5. 孕產次與EMT發病的關系:初產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為多產婦的2.5倍,且病灶多為深層生長。
6. 家族史與發病的關系: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家族史者的發病率為4-6%,比無家族史者高出7倍之多。
[臨床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與體征因人而異,且隨病變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并與月經一周期密切相關。
1. 疼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癥狀之一,故本病疼痛的特點是痛經逐漸加劇,常于月經來潮前1-2日開始,經期第一日最劇,以后逐漸減輕,至月經干凈時消失。痛經并非子宮內膜異位癥必須具有的癥狀,約27-40%的患者并無疼痛癥狀。
2. 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率可高達40%。重度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與解剖結構的改變有關。但病灶的反應使盆腔內器官和組織廣泛粘連,輸卵管變硬僵直,影響輸卵管的蠕動,從而影響卵子的進出,揀拾和精卵的輸送,如周圍病變嚴重還可導致輸卵管傘端閉鎖。輕度子宮內膜異位患者,輸卵管和均未受累,且無其他不孕原因,也可致不孕,但不孕的原因絕非單純局部解剖異常所致。
3. 月經失調:表現為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月經失調可能與卵巢實質被異位囊腫所破壞,或卵巢被粘連包裹,致使卵巢功能紊亂有關,也可能與同時合并有子宮腺肌病或子宮肌瘤有關。
4. 性交痛:異位的子宮內膜使周圍的組織腫脹,當性交時由于受陰莖的撞動,可引起性交疼痛。以月經來潮前性交痛最為明顯,以直腸子宮內陷凹的病灶或子宮后傾固定的患者最多見。
5. 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的癥狀:當身體任何部位有內膜異位種植和生長時,均可在病變部位出現周期性疼痛,出血或塊物增大。
[治療方法]
一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有多種方法,其中以激素抑制療法效果最好, 其目的為利用藥物來抑制垂體-卵巢軸功能,使子宮內膜萎縮,血管充血,水腫和蛻膜化等,繼而使病灶發生壞死吸收.
(一)雌激素/孕激素誘發假孕療法
1. 口服避孕藥
2. 單一孕激
(二)達那唑
(三)三笨氧胺
(四)內美通
(五)GnRHa
(六)RU486(米非司酮)
二 外科手術治療
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針對疼痛和不孕
(一)腹腔鏡手術治療 腹腔鏡的優點為方便,恢復快,損傷小且經濟,但修復重建的效果尚不一定比顯微外科手術好.
三 藥物與外科聯合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保守治療有三種方法;手術,藥物抑制和二者合并應用.治療方式的選擇一般一取決于疼痛,不孕和病變的嚴重程度。當前,腹腔鏡已成為所有微小病變,絕大多數輕癥病變和多數一中到重度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多數手術后的妊娠發生于手術后的一年以內,在此期間可以考慮誘一發排卵治療,促進生育。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