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百會
[位置] 在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1寸≈33毫米)處,可于耳尖直上,頭頂正中處取穴。
[功能] 開竅寧神、健腦。主治目赤腫痛、耳鳴、發際瘡、脫發、斑禿。
[方法] 平刺0.5~0.8寸
上星
[位置] 位于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處;若無發際,可先取百會,再向前4寸量取本穴。
[功能] 消腫益顏,安神通竅,對斑禿、頭皮搔癢、面赤腫、發際瘡有效。
[方法] 平刺0.5~1寸
頭維
[位置] 在額角發際直上0.5處。
[功能] 祛風泄火、明目止痛、烏發、刺激該穴,對顳部皺紋、 斑禿、面部癤腫有療效。
[方法] 平刺0.5~1寸。
印堂
[位置] 位于兩眉頭連線的中點。正坐仰靠,于兩眉頭邊線的中 點并對準鼻尖處取穴。
[功能] 祛風熱、寧神志、益顏除皺,可防治顏面疔瘡、酒渣鼻 、結膜炎、額部皺紋等。
[方法] 針灸時,提捏局部皮膚,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亦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太陽
[位置] 位于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處的凹陷中。取穴時,可正坐或側伏,于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外開1寸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 疏風泄熱、除皺駐春,對眼角皺紋、目赤腫痛、目眩、目澀、口眼渦斜、眼瞼下垂有一定的療效。
[方法] 直刺或斜刺0.3~1寸。
攢竹
[位置] 位于眉毛內側端的眉頭凹陷中。可正坐仰臥;于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處取穴。
[功能] 泄熱明目,潤膚益顏,對面部皺紡、角膜白斑、眼肌痙攣有較好療效。
[方法] 平刺或斜刺0.5~0.8寸。
絲竹空
[位置] 位于眉毛外端的凹陷中;取穴時,正坐仰靠或側伏,于眉梢處凹陷中取穴。
[功能] 清利頭目,除皺祛斑,針刺本穴位,可防治魚尾紋、角膜白斑、瞼閉不合、倒睫、目赤腫痛。
[方法] 平刺0.5~1寸。
睛明
[位置] 位于目內眥上方的凹陷中。取穴時,正坐或仰臥,于目內眥內上方0.1寸,靠近目眶骨內緣處取穴。
[功能] 清熱明目、除皺益顏,可防治斜視、突眼、目赤腫痛、額部皺紋。
[方法] 用針刺時,用左手把眼球推向外側固定,沿眼眶邊緣直刺0.3~0.5寸,但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轉。此穴禁止灸療。
瞳子
[位置] 位于目外眥外側、眶骨外緣的凹陷中。取穴時,須仰臥或正坐仰靠,于目外眥旁約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取穴 。
[功能] 能通絡明目、疏風散熱,對魚尾紋、口眼歪斜、角膜炎有較好療效。
[方法] 可平刺0.3~0.5寸,可灸。
四白
[位置] 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的凹陷中。取穴時,須正坐或仰臥,兩目向前平視,于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功能] 祛風明目、疏肝利膽、益顏除皺,對顏面皺紋、目翳有療效;若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等穴,可治療面癱。
[方法] 直刺0.2~0.5寸。
地倉
[位置] 位于口角外側旁開0.4寸。取穴時,須正坐或仰臥,于口角水平外側直線與正視瞳孔垂線之交點處取穴。
[功能] 祛風通絡,潤膚消疔,對流涎、唇頰部痤瘡等有一定的療效。
[方法] 直刺0.1~0.2寸。
迎香
[位置] 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處;取穴時,須正坐仰靠或仰臥,于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取穴。
[功能] 清熱散風、通鼻竅、潤膚澤面,可治療痤瘡、口眼歪斜、口瘡、酒渣鼻、唇腫、面癢浮腫、面部皺紋、顏面疔瘡。
[方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頰東
[位置] 位于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的咬肌隆起處;取穴時,須正坐仰靠或側臥,上下齒用力咬緊,有一肌肉凸起,放松時在其凹陷中取穴。
[功能] 祛風通絡、利牙關、潔面、對牙痛、頰腫、口噤不語、面癱、三叉神經痛,有一定效果。
[方法] 平刺0.5~1寸。
風池
[位置] 位于胸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取穴時,須俯伏或正坐,于項后枕骨下兩側凹陷中、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取穴。
[功能] 聰耳明目、疏風解熱、止癢、對目赤痛、迎風流淚、耳鳴、脫發、斑禿、蕁麻疹有效。
[方法] 針刺時,針尖向雙側眼球方向斜刺0.5~1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