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期門
[位置] 位于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
[功能]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主治胸肋痛及肝脾、肝胃不和所致的面色不華。
[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中脘
[位置] 位于臍上4寸處;取穴時,仰臥,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取穴。
[功能] 健脾利濕、和胃降逆、潤膚益容,對面部皺紋、萎黃無華、蕁麻疹、酒糟鼻有效。
[方法] 直刺1~2寸。
氣海
[位置] 位于臍下方1.5寸處;取穴時,須仰臥,于前正中線,臍下方1.5寸處取穴。
[功能] 升陽補氣、補虛固本,增肌減肥,對脫發、面部皺紋、虛勞羸瘦有一定療效。
[方法] 直刺1~1.5寸,可灸。
關元
[位置] 位于臍下3寸處;取穴時,仰臥,于前正中線、臍下方3寸處取穴。
[功能] 溫腎補氣、增肌減肥,對諸般疔瘡、面部皺紋、肥胖癥有一定效果。
[方法] 直刺1~2寸,可灸。
大椎
[位置] 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取穴時,俯伏,于后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功能] 解表清熱、清腦寧神、除疹益顏,可治療頭項強痛、肩背痛、風疹、濕疹、顏面疔瘡。
[方法] 斜刺0.5~1寸,可灸。
心腧
[位置]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伏,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寧心安神、養血潤膚,對面色青紫、晦暗無華或灰白、痤瘡有效。
[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督腧
[位置] 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伏,于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養血益智、祛風止癢,對頰腫、痤瘡、脫發、皮膚搔癢有效。
[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肝腧
[位置]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臥,于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疏肝理氣、養血明目、悅顏,對顏面色素沉著、蝴蝶斑 、蜘蛛痣、黃疸有效。
[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脾腧
[位置] 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臥,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健脾利濕、和胃降逆、強肌潤膚,對顏面萎黃、肌肉松弛、面部浮腫、肢體乏力有效。
[方法] 斜刺0.5~0.8寸。
腎腧
[位置]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臥,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補腎益精、壯腰利濕、烏須健發,對耳鳴耳聾、面色黧黑、脫發、少白頭、黃褐斑有效。
[方法] 直刺0.5~1寸。
胃腧
[位置] 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臥或俯伏,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和胃理氣、化濕消滯、對肥胖癥、口臭、消瘦、酒糟鼻有效。
[方法] 直刺0.5~0.8寸,可灸。
肺腧
[位置]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俯臥,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
[功能] 宣肺、平喘、理氣、潤膚澤毛,對皮毛憔悴、開裂、蕁麻診、咳嗽、皮膚搔癢、氣喘有效。
[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