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
- 強迫癥怎么辦
-
15歲
2009-12-26 17:43 瀏覽10940次
病情描述:
反復出現一些讓你感到焦慮但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的想法
- 答
強迫癥的產生與人的個性有關,稱為強迫型人格.有兩類(1)多疑,缺乏判斷力,遇事猶豫不決,類似輕微的強迫癥.(2)固 執,倔強,易激動,缺乏決斷力.這兩類型都具有善良,注重細節,求準確,愛整潔的共同點. 其次是心理社會因素,由于刺激反應出現過多導致焦慮,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導致習慣的形成. 指導意見 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制病態的興奮點. 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 有強迫動作時,要 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堅持練習,必然有益. 注意心理衛生,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不回避困難,培養敢于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是預 防的關健.

-
2009-12-26 18:47
- 答
行為治療對于強迫癥有極大的功效.研究顯示“暴露與不反應”是治療強迫癥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強迫癥病人在專業的指導之下,學到如何在強迫想法的刺激之下暴露自己.且學習如何對抗強迫想法,沖動.例如指導一位過份怕臟的病人,去摸臟東西而禁止洗手,這個技巧就叫做“暴露,不反應法”.您將學到避免習慣性的強迫行為,而以新的,健康的行為取代. 指導意見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認清”強迫癥的想法與行動.可能您一點都不想去做這個步驟,但是您必須努力的,全心的覺察,以便了解此刻的困擾是來自強迫性想法或行為. 每天的覺察幾乎是自動化的,膚淺的.“全心的覺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細的,且要經由專注努力才能達成.記住想改變腦部的生化變化,來減少強迫性沖動可能要花上幾周或幾個月.若想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趕走這些強迫癥狀,是會讓您失望的!事實上反而會讓強迫癥狀更嚴重!在行為治療當中要學習控制自己不對強迫性想法作反應,不管他們有多干擾. 目標是控制你對強迫癥狀的反應,而不是去控制強迫思考或沖動. 下兩個步驟是幫助你學習新的方式來控制你對強迫癥狀的行為反應. 步驟二,再歸因 自己對自己說“這不是我,這是強迫癥在作祟!”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那是腦部錯誤的訊息.你要深切的去了解,為何急著檢查或“為何我的手會臟”這么有力量,以致讓人無法承受.假如你知道這些想法是沒有道理的,那么為何你對它要反應呢?了解為何強迫思考是如此的強烈,與為何無法擺脫它,是增強你的意志力和強化你去抵抗強迫行為的重要關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學習“再歸因”強迫想法的源頭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 在腦部有個地方叫做“頭狀核”,就是這個地方生病了所以得強迫癥.頭狀核是個過濾訊息的場所,就像汽車的變速器般,它接收前腦的訊息,而前腦是計劃,思考與了解的地方.頭狀核有障礙則會有強迫癥狀出現,所以思考動作都會不順.前腦變得太活躍,用太多能量,就像車子陷入泥淖中,不斷地轉動輪胎,但是卻越陷越深.前腦的部分稱之眼額葉皮質,因為發生錯誤的偵測回流以致陷入泥淖中.這可能是強迫癥使得人們有“事情有些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的原因,你必須做到讓這輛車離開泥淖.用手排檔代替自排檔,來修理這個故障的變速器.我們現在知道可以改變腦部的生化平衡,這需要花數周,數個月的時間.此時了解腦部扮演導致強迫癥的角色,有助于免除最令人挫折的“想要完全除掉強迫癥狀”的不正確想法.雖然無法馬上有大的改變,但是記住“你可以不必馬上對強迫癥狀做反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將強迫想法,感覺擺一邊,然后做其它的事,如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腦部的生化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換檔”做其它的行為!若嘗試趕走強迫思考,只是徒增壓力煩惱罷了,而壓力會讓強迫癥更嚴重. 用“再歸因”可以幫助您避免用儀式行為來讓自己好過一些,例如整個完成的感覺.若知道這些強迫思考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你就可以學著忽略這些沖動,繼續做該做的事情.記住“那不是我,那是強迫癥在作怪!”若抗拒聽從沖動或抗拒反應,你將改變腦部,且讓強迫癥的感覺減少.若你對沖動反應,你可能暫時舒緩一些,但是不久之后,沖動勢必更加嚴重.這或許是強迫癥病人最需要學習的一課!那將幫助你避免成為呆子或上了強迫癥的當. “再確認”與“再歸因”常常一塊兒做的,因此會讓病人對強迫癥的成因有更深刻的了解.先全心的察覺強迫癥在逼迫我,然后了解它是來自腦部的病態所致. 步驟三,轉移注意力 進入此步驟是真正要干活了!開始的心理建設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在此步驟你要做的是必須自己換檔!你用努力與專注的心思,來做腦部很自然,輕松的工作.例如一位外科醫師手術前的刷手,從開始到結束是很自然的動作,他很自然地覺得已經刷夠了.但是強迫癥患者卻一次一次的刷,沒完沒了!他腦部自動的機制已經遭到破壞,幸運地是做這四個步驟能夠修補它. 轉移注意力是要將注意力轉移開強迫癥狀,即使是幾分鐘也行.首先選擇某些特定的行為來取代強迫性洗手或檢查.任何有趣的,建設性的行動都可以.最好是從事自己的嗜好活動,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讀書,玩計算機,玩籃球等. 當有強迫性思考時,你先“再確認”那是強迫性思考或沖動,且“再歸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強迫癥,然后“轉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記住不要陷入習慣性的思考,必須告訴自己“我的強迫癥又犯了,我必須做其它的行為”你可以決定不要對強迫思考做反應,你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強迫癥的奴隸! (一) 十五分鐘法則 轉移注意力不是件輕松的事.要將強迫思考瓦解,然后做該做的事,要花極大的力氣與承受莫大的痛苦.我們運用十五分鐘法則,就是延緩反應的時間至少15分鐘以上.剛開始時可以從延緩5分鐘做起.原則是一致的也就是千萬不要沒有延遲就立即反應.注意這不是被動的等待15分鐘,而是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做“再確認”,“再歸因”與“轉移注意力”.然后你要做其它有興趣,有建設性的活動.在一段時間之后,再評估強迫癥的沖動,看看強度是否下降,并且記錄下來.即使一點小小的下降,也要鼓勵,獎賞自己.強迫癥患者常常會有求完美,100分的心態,所以也常不滿足一點點的成就,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以致行為治療無法成功.目標是延遲15分鐘以上,只要不斷地練習,將會大大地減低強迫癥的強度.一般而言,越多的練習,就會越順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延遲20分鐘或30分鐘以上了. (二) 只要做就有收獲 轉移注意力來做其它的事是很重要的.不要期待這些想法或感覺可以馬上走開.不要做強迫癥要你做的事,你要堅持做自己選擇的活動,如此強迫性沖動會因為你的延遲而減弱甚至消失.即使沖動很難改變,你還是會發現可以稍微控制你反應的動作. 運用“全心的察覺”與當個“旁觀者”將會讓你更有力量.此步驟的長期目標就是不要對強迫癥反應.立即的目標就是反應前要稍微延遲.你學習不要讓強迫思考來決定你該如何做. 有時強迫性沖動太強烈了,以致你無法不做強迫性行為.不過假如你不斷地演練這四個步驟,將可以預期改變腦部的生化.時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覺得手臟要洗手,而是強迫癥在影響我.這次強迫癥贏了,下次我會撐得更久再反應!”如此演練,即使最后做了強迫行為,也包含了行為治療的元素.很重要的是再確認強迫行為是一種強迫癥,這是一種行為治療,總比光做強迫行為而不想得好. 給對抗強迫性檢查的朋友一個秘訣假如你的困難是檢查門鎖,請試著專心,全心全意鎖門.察覺內心興起的鎖門的沖動,然后仔細,緩慢的鎖門,讓這個動作深深的記在心中,例如“這個門現在已經鎖上了,我看見門已經鎖上了!”你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門已經鎖上了,所以當強迫性沖動要你去檢查門鎖時,你可以馬上“再確認”也就是那是強迫性想法,那是強迫癥!你可以“再歸因”也就是那不是我,那只是我的腦部在作怪!你可以轉移注意力做其它的事情,并且心中確認自己已經小心地鎖上門了. (三) 紀錄行為治療 將成功的轉移注意力的行為記錄下來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可以回溯去看何種行為對于你轉移注意力最有幫助.當列出來的項目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記錄可以幫助你在強迫癥狀嚴重時換檔,并且訓練自己記得過去曾做些什么.當成功的經驗越多時,自己就越受到鼓勵. 只記錄成功的經驗,而不紀錄失敗的經驗.你必須學習自己支持自己,給自己一些鼓勵,這對自信心的增強有很大的幫助. 步驟四再評價 前三個步驟是利用既有強迫癥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厘清強迫癥是一個身體的疾病,也就是腦部生化的不平衡,而不去接受強迫思考的驅迫,同時轉移注意力在有建設性的行為上.“再確認”與“再歸因”是連在一塊兒的,接著而來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的步驟.這三個步驟的總體力量,大過個別步驟力量的總和.“再確認”與“再歸因”的過程可強化“轉移注意力”.在行為治療之前,你開始“再評價”那些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等到前三個步驟經過適當的訓練之后,就可以及時地將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的價值降低. 我們利用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發展出來的觀念部分的觀察者,來幫助你更清楚的了解四個步驟的執行.史密斯描述部分觀察者是我們內在的一部分,正如心中的另一位觀察者,這個人了解我們的感覺,狀態.當我們想要努力地強化這個部分觀察者時,我們可以隨時叫他出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旁觀者的角色來見證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正如史密斯描述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觀察者.” 強迫癥的患者必須努力地處置強迫癥狀.你必須努力的維持旁觀者的角色,如此可以讓你有能力去抵抗病態的沖動直到消失為止.你必須了解強迫癥狀是無意義的,是來自腦部錯誤的訊息,所以你必須轉移注意力,換檔.你必須集中所有的心力,永遠記得“這不是我,這是我的強迫癥在搞鬼!”雖然一時無法改變感覺,但是卻可以改變行為.靠著改變行為,你會發現感覺也會隨之改變. 再評價的終極目標是貶抑強迫癥狀的價值,不隨著它起舞.

-
2009-12-26 19:02
- 答
強迫性神經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焦慮癥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指導意見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癥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可以說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我接觸過很多的患者朋友,說實話,他們對順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夠深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效果不大,甚至還有部分患者朋友是毫無效果,這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而揪其原因,其實是他們只是從字面上,表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是任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主動地一直強迫思考下去.

-
2009-12-26 19:45
- 答
你好,要增強自己的信心.不要讓自己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 指導意見 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夸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因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癥的患者,你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復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2.自我松弛 也就是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去想象種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現.并重復出現,你慢慢便會想到任何危險情景或整個過程都不再體驗到焦慮.此時便算終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于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并沒有消失,仍潛伏于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癥.發病時你只知道痛苦焦慮,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你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發泄,發泄后癥狀一般可消失. 4.自我刺激 焦慮性神經癥患者發病后,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此時,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亂想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再產生其他病癥,同時也可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
2009-12-26 20:03
- 答
強迫癥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復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心理障礙.發病年齡多數在16—30歲,男性多于女性. 指導意見 對于強迫癥的治療,應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采取綜合性措施. 1,心理治療主要采取解釋性心理治療.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對本病的認識,使患者認識到強迫癥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而不是器質性疾病,經過治療,會逐漸好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行為治療對于有強迫行為的患者,應采用行為治療.其中,以系統脫敏療法最為有效.例如對于登上高樓總是想往下跳的患者,可由專業醫護人員帶領患者走上二樓,然后再走上三樓,四樓.經過這樣反復多次訓練,實踐之后,常常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3,藥物治療對于有強迫思維的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采用藥物治療.

-
2009-12-26 21:52
- 答
強迫癥即強迫性神經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焦慮癥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指導意見 一,精神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對強迫動作可進行行為治療,以反應阻抑法的療效較佳. 1. 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沖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 行為治療 在對于強迫癥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癥的人是借助于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 .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于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后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范學習. (1)采用驅力降低模型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技術在恐怖障礙的治療中已經詳細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 (2)榜樣學習技術也經常被運用于強迫癥的治療中,主要有參與示范和被動示范,其中參與示范運用最多.和系統脫敏一樣,實施參與示范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級.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治療者逐漸示范暴露在相應的情景中,然后再由患者自己去逐漸面對這個情境,知道能夠完全獨立面對為止.被動示范也是讓患者觀察治療者從低到高地接觸各種情境,所不同的只是不讓患者介入情境.此外,這兩種治療都采用反應阻止法.譬如,在治療強迫性潔癖的時候,治療者可以借助于某種協議來阻止兒童的所有洗手行為.從國外現有的資料來看,一般認為參與示范比被動示范的治療效果更好一些.此外,示范學習經常可以與暴露療法結合起來加以使用,效果會更好. (3)暴露療法的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許多人重視和運用,尤其是把患者逐漸暴露于各種無論是想象的還是現實的焦慮情境中,效果都很好.由于暴露持續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是否讓兒童青少年消除焦慮和回復寧靜為準,因此,采用這種方法的治療時間要比較長一些,大約在2小時左右. (4)在進行暴露療法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反應阻止法.這種方法在于減少儀式性動作和強迫觀念出現的頻度. 3. 家庭人際關系治療 此種方法強調人際關系的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人行為.這種思想注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患者的同時,為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咨詢.具體方法如下 (1)訓練家庭成員使之成為患者心理分析的咨詢員,或者稱為欣慰治療的助手,協助實施反應阻止訓練計劃; (2)配合精神分析治療或行為治療對于患者進行自我強化咨詢輔導; (3)影響并改善家庭關系; (4) 進行家庭交往技能訓練; 二,藥物治療帕羅西汀;抗焦慮藥可減輕焦慮,有助于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的進行.

-
2009-12-26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