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應煎煮幾次?一般認為以煎煮兩次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煎藥是藥物中成分溶出的過程,因為生藥浸入水溶液后,藥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藥物中所含的生物鹼鹽類、甙類、有機酸及有機酸鹽類、糖類、鞣質、蛋白質、色素、酶類等多種成分幾乎都溶于水中,樹脂與脂肪油雖不溶于水,但與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藥材內外濃度差,有效成分從組織內向外滲出,當藥材內外濃度相等,即處于平衡狀態時,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個動態平衡,若生藥內部有效成分與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藥外部有效成分與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時藥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須濾去藥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濃度差,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藥材的成分繼續溶出。實驗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需煎煮兩次或三次。著名醫家張錫純很重視藥物的第二次煎煮,他說:“富貴之家服藥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不可廢。”
有人通過各類藥材,幾個品種不同規格以及復方的煎煮次數的煎出程度的比較觀察,結果看出實驗為例的單味藥和復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說明中藥湯劑一般煎煮二次是合理又是必要的。但煎煮次數過多并非是好事,因為有的藥物有效成分經過長時間加熱會使其分解、水解,在溶出的同時,也會破壞藥效。
煎煮時間,應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滋補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后5~10分鐘入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