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旱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為我國傳統大宗藥材之一,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獨特功效,因此,旱半夏從2002年至今連續5年銷量增長,價格持續走強且居高不下。
旱半夏連續5年的不俗表現,已成為藥市上的熱點品種。一些資金雄厚的大戶在產新之時便開始大量吃進,產地的藥農和經銷商均在惜售,因此,旱半夏的后市走勢得到了業界的關注。
家產品難填野生品空缺
近些年市場對旱半夏的需求呈逐年增長之勢,使得一向以野生品種為主的供應出現缺口,再加上多年無序采挖、開荒伐林及連年大量使用化肥等多種原因,更導致野生旱半夏的產量幾近枯竭。據有關部門的普查結果顯示,野生旱半夏產量在上世紀60年代約為7000噸,本世紀初只有4000噸,到了2006年則只有1500~2000噸。
為了解決旱半夏的供求矛盾,旱半夏進行野生變家種栽培后,產量理應有所增長,但市場調查顯示,產量不但沒有逐年上升,反而逐年縮減,2005~2006年的年產量只有1000噸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農民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加之野生變家種的技術難以突破,制約了旱半夏產量的增長;二是目前旱半夏人工種植大多采用塊莖繁殖,在藥材緊缺、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農民將大部分塊莖加工作為商品出售,致使種源萎縮,進而助推了旱半夏的價格高升,也嚴重影響了產量。
需求增長庫存空虛中名列前茅
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對我國旱半夏需求甚殷,年需量約在800~1000噸,僅日本一個國家就占有我國外貿出口總量的50%以上。日本的210個漢藥制劑中,有旱半夏配方的約有50個。由于產量短缺和需求增長,旱半夏庫存已近空虛。據了解,全國17家藥市的庫存從2004年至今逐年大幅下降,有的藥市存量只有幾噸,后市難以為繼。不少藥廠還因為旱半夏的短缺而不得不減少相關中成藥的產量,甚至少量藥廠已停止生產相關中成藥。
據對全國17家大型中藥材專業市場旱半夏價格走勢的調查顯示,旱半夏2002年全國平均價(下同)為22~25元(千克價,下同),2003年為26~33元,2004年為35~38元,2005年為39~46元,2006年為46~54元,5年間價格翻了一番。
被替代的“無奈”
據報道,由于旱半夏的暢銷貨緊,目前從藥材到飲片的營銷、使用過程中,存在著用水半夏替代旱半夏的混亂現象。全國半夏與水半夏從藥材到飲片的營銷使用存在嚴重的混亂和替代現象。早有研究表明,旱半夏與水半夏的主要化學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等的含量完全不同,且水半夏的毒性為旱半夏的3.2倍。自《神農本草經》記載以來,古代醫藥使用的半夏都是旱半夏而非水半夏。據粗略統計,當前配方中的旱半夏被水半夏替代的有六七成。不過,相信隨著市場監督管理力度的加大,替代旱半夏的水半夏必將退出流通領域。
業內人士稱,旱半夏短缺在三五年內難以緩解,發展旱半夏種植刻不容緩;種植旱半夏是農民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個好項目,更是產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途徑,因此,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旱半夏生產,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來創造品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