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有發熱和其它非特異癥狀、而隨后被確診為腦膜炎球菌感染的兒童的多中心分析表明,一開始就用抗生素治療的兒童與不用抗生素的兒童相比合并癥較少。(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0;154:556-560 )
在6月份的《兒科學與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Vincent Wang博士等人的一篇回顧性研究報告指出,對有發熱和其它非特異癥狀、而隨后被確診為腦膜炎球菌感染的兒童的多中心分析表明,一開始就用抗生素治療的兒童與不用抗生素的兒童相比合并癥較少,但在死亡率和持續性后遺癥方面無明顯差別。
Wang博士和其它數個兒科中心的同事回顧了7家醫院中1981-1996年間被診斷為侵襲性腦膜炎球菌感染的患兒記錄,在總共441例患兒中,58例未被懷疑腦膜炎球菌感染疾。║MD),即在首次門診中未能確診而回家用或不用抗生素治療,但隨后的腦脊液培養陽性。
用抗生素治療的兒童與不用抗生素的兒童相比,除了年紀較小及男孩較多外,其它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用抗生素治療的兒童通常非口服給藥,他們較少發生腦膜炎、敗血癥、紫癜、呼吸衰竭或心包炎等并發癥,19例中僅37%發生合并癥,而不用抗生素的39例兒童中69%發生合并癥,患病危險度(odds ratio)為0.26。把口服抗生素的患兒包括進來分析時,該患病危險度不變。在根據絕對中性粒細胞記數、血小板記數和再次就診時間這3個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后進行多變量分析,得到的上述患病危險度是0.16,意味著抗生素治療可使發生并發癥的危險下降5倍以上。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未能證明一開始就用抗生素治療的兒童能降低死亡率和持續性后遺癥發生率,長期后遺癥包括切斷手術、需要植皮的皮膚缺損或持續的神經異常。不過,他們認為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獲得足夠的統計學資料,但由于UMD較罕見,即使進行回顧性研究也很困難。
Wang博士等人在總結中指出,目前還沒有確定的臨床或實驗室檢測能在只有發熱和非特異性癥狀、而無中毒癥狀的幼兒中鑒別出UMD。由于UMD很罕見,研究人員認為:“提倡使用經驗性抗生素療法的策略并不可靠!辈贿^,對于有UMD高危因素的兒童這種經驗性抗生素療法值得推薦,即“對在腦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期間、與可能的傳染源有過接觸或伴有皮疹的發熱患兒均應應用上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