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chǎn)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jié)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項目名稱]白細胞計數(shù)
白細胞計數(shù)是臨床工作中重要的化驗指標,應用大致有三個目的:
1、用以肯定或肯定診斷,如白細胞異常增高非常顯著,并輔助白細胞形態(tài)檢查,可確立白血病的診斷。
2、為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jù),如白細胞增多更支持心肌梗死的診斷,白細胞數(shù)正常較支持心絞痛的可能。
3.揭示疾病的嚴重性或檢測治療結(jié)果,如可通過白細胞增高的程度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急性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的增高更為明顯。
[英文縮寫]WBC
[參考值]
成人:4.0--10.Ox10 上標 9/l(4000~10000/μL)
新生兒:15.0--20.Oxl0 上標 9/L(15000--20000/μL)
6個月--2歲嬰兒:11.0-12.0x10上標9/L(11000--12000/μL)
兒童:5.0-12.OXl0上標9/L(5000~12000/μ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白細胞增多:
(1)胎兒及初生兒白細胞常在10.0--20.Oxl0上標9/L。
(1)孕婦妊娠5個月以上時,白細胞總數(shù)常可達10.5x
10上標9/L或更高,后期可達20.0x10上標9/L,分娩是因陣痛和產(chǎn)傷
可進一步增高,但如無并發(fā)癥,產(chǎn)后2周左右漸趨正常。
(3)劇烈的運動和勞動可使白細胞高達12.0x10上標9/L,甚
至20.0x10 9/L以上。
(4)暴熱和嚴寒,白細胞總數(shù)常有一過性增高,復溫后迅速恢復至正常水平。
2.病理性白細胞增高:
(1)某些細菌性感染所引發(fā)的疾病,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癥和全身性感染,如: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闌尾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膿胸、腎盂炎、輸卵管炎、膽囊炎及敗血癥等。
(2)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導致的疾病:乙型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麻疹等。
(3)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大手術(shù)后,燒傷,急性出血嚴重創(chuàng)傷,血管栓塞等。
(4)過敏反應:如輸血反應,藥物過敏,急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
(5)中毒反應:如各種藥物中毒,農(nóng)藥中毒,重金屬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癥等。
(6)腫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7)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促使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化療和放療治療期間因白細胞數(shù)量急劇減少時,需要盡快提升白細胞而進行下一步療程治療的患者。
3.病理性白細胞減少: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風疹等。某些細菌性感染,如傷寒和副傷寒。
(2)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fā)性粒細胞缺乏癥。
(3)脾功能亢進。
(4)理化因素:如放射線,放射性治療,化學治療藥物,解熱鎮(zhèn)痛藥物等,抗腫瘤類細胞毒性藥物等均可導致白細胞數(shù)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