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現在從事護理工作的人群已和職業經理人、學校老師并稱為職業壓力最大的三個群體,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在醫院的地位以及社會對她們提出的要求等因素,都是壓力所在,這些壓力很容易讓護士產生職業倦怠,對她們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影響。”廣醫二院心理專家龔梅恩主任說。不久前,該院曾對30多名護士進行心理抽查,發現有明顯心理病癥的有8名,占到26%。
日前,記者在采訪省婦幼保健院、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市婦嬰醫院等時,醫院護理部紛紛表示,不堪工作和家庭壓力,很多護士都或多或少存在抑郁、焦慮、狂躁、壓迫等心理病癥,她們認為急診科護士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其次是ICU(重癥監護室)以及外科的護士,很多人有了軀體化癥狀,如胃不舒服、頭疼、失眠等情況,還有些人因為承受不了強壓而選擇離職。
龔主任分析,“很多軀體癥狀的病根在于心理。而且,現在很多護士都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卻干著照顧別人生活起居的工作,很容易產生社會不公平感。此外,大部分護士都是女性,工作與家庭都必須兼顧,也在精神上給她們造成負擔。”
減壓建議 打沙包發泄情緒定期做心理輔導
龔主任表示,現在各大醫院基本都沒有開展系統的減壓教育,護士們的減壓更多基于自發。“要排遣壓力,得從醫院管理者以及護士個體兩方面著手。”他建議,“首先是醫院管理者要有這個意識,多關注護士們的狀況,可以安排專家對護士們進行減壓教育;也要對各個科室的護士進行輪換,避免在同一個科室病房呆的時間過長。”
在暨大一院護理部近期的一次業務座談會上,有護士主動提出:“工作起來心理壓力過大,特別希望有個地方能發泄一下情緒。”醫院對這個建議頗為重視,準備從今年開始,聯系醫院心理科定期為全院的護士進行心理測評與疏導,調整不良情緒提高工作質量。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護理部也在對護士職業傷害進行課題調研,目前醫院很多護士自練瑜珈調節心理狀態,醫院計劃引入“打沙包”等情緒發泄法,讓護士減壓。而廣州市婦嬰醫院除了倡導主動找心理醫生聊天之外,還每半年請心理專家給護士講課,教會她們如何應對工作、家庭等帶來的精神負擔。
遭尷尬騷擾卻有苦難言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患者對護士的不滿多分為兩類:服務質量“軟投訴”、醫院收費不合理,一些病人心里有火就遷怒到護士身上,這讓很多護士有苦難言。
曾有一名女患者在男友的陪同下到暨大一院婦科做藥物流產,按照規定病人服藥后需到住院部觀察6個小時,確保安全后才可離開。患者的男友一看收款單發現這要繳納80元的床位費,當即就拉住護士吵架,無論護士如何解釋都聽不進去,進而還投訴到婦科主任、醫院監督科,指責護士服務態度惡劣,當事護士當場委屈得淚如雨下:“為什么要收費,我已經盡力解釋了,可是他卻要把怒氣全撒在我身上,還罵了許多難聽的話,這種平白無故的冤枉任何人都受不了。”
省婦幼保健院護理部曾收到一宗棘手的投訴,有病人認為護士的笑容很假讓他不自在,護理部的負責人找值班護士了解情況,護士也百口莫辯:“我就是保持和往常一樣的笑容,實在不知道要改成什么樣的笑容才好。”
而護士在工作中遇到騷擾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有時給病人打針,會有人故意借機撫摸護士的手,言語很是輕佻。
住院部極個別中老年異性,遇到年輕的小護士前來護理時,有意無意地暴露出私處,表情很是興奮。每逢遇到這種狀況,護士一般都不會向醫院反映,也不好對病人表示出不滿,通常只能找年長的老護士訴苦,調整情緒繼續工作。
典型個案
對小病人難一針見血 兒科護士情緒最焦慮
今年20歲的小穎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兒科護士,說起工作壓力,小穎最怕的是給孩子打針不能“一針見血”。尤其是碰到患病的新生兒時,因為連續幾天打針,嬰兒手腳上的血管都腫了,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老護士,難以一次扎準,這時小穎心里就會有點發怵。她試過給一個三個月大的小孩扎針,因為實在太緊張了,扎了兩次都不行。當時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雙眼睛齊齊盯著小穎捏住針頭發抖的手,小穎急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輕聲建議一句:“能不能換成從頭部打針?”孩子的媽媽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會不會打針?寶寶那么小,被你這么扎來扎去的怎么受得了?”小穎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有護士長過來才解了圍。
一年多以后再說起這樁事,小穎還是有些情緒低落:“孩子的父母著急,他們怪我沒錯。出了這件事以后,我回去拿自己的手臂練扎針,效果好了點。但那幾天真的睡不好,一閉上眼就會覺得孩子家長在盯著自己,遇到難打針的孩子就容易緊張。”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科曾做過護士心理障礙專題調查,結果發現兒科護士的焦慮情緒最為嚴重。護理部陳偉菊主任分析,兒科工作環境比較喧鬧,一個孩子生病哭鬧,平均有4個以上家長陪同,服務稍有偏差可能招致家長的責問,令兒科護士的心理壓力大過其他同事,嚴重的會出現抑郁癥狀。
粗暴病人竟拳腳相向 嚇到一摸針筒就顫抖
站在搶救一線的護士姑娘有時還會遇到無理謾罵、甚至動手打人的粗暴病人。雖然只是極少數的個案,卻會給當事的護士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去年一個發燒急診的男病人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看病,急診科護士小黃為他采血,針頭剛扎進手臂血管,又稍稍往后退了一下。還沒等小黃把針頭完全推進去,病人不知哪來的一股無名火,抬起硬邦邦的右腿就朝小黃踢去,小黃的小腿當時就腫了,她自己也完全懵了。在一旁的病人看不過眼,馬上將男病人拉到一邊,醫院保安出面調解,最后該病人連一句道歉都沒有甩手就走。接下來幾個星期,小黃根本不敢在急診室給病人打針,一摸到針筒就渾身顫抖,護士長先讓她休假,又調到病房工作,一個月以后小黃的工作情緒才恢復正常。
常常面對生離死別、血肉迷糊的場面,有些年輕護士很難做到心理“脫敏”。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急診科的護士小紅,在家是個父母寵愛的乖乖女,今年一到醫院上班就接連遇到幾起飛車搶奪的重傷病人,看著手斷腳飛、頭破血流的傷者在病床上呼救,小紅每天工作完都吃不下飯。有一次一個年輕女子被人搶手機,奮力反抗,結果被摩托車摔倒在地成了重度腦震蕩之后,小紅再也不敢獨自下班回家。y鄧5
常上夜班丈夫有意見 無暇照顧家庭致婚變
如今仍堅守護士崗位的李真(化名)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心愛的前夫用假離婚騙了她,至今還獨身的她說:“我喜歡這個職業,即使失去愛情和家庭,我也不另作選擇。”
說到前夫,她顯然不想提起傷心的往事,她的護士長告訴記者,李真是個很敬業的姑娘,幾年前,她與本地一名男子結婚,一開始夫妻恩愛,可是生了孩子之后,由于李真每月要值半個月的夜班,很多時候,自己下班回家時,丈夫已經去上班,夫妻之間再也沒有以往的和諧了。兩年前,丈夫到香港工作,一次回家探親,丈夫便謊稱香港的這家公司不招有家室的員工,且他本人由于生意不順欠有外債,先辦個假離婚,等工作穩定后再復婚,李真信以為真,于是便欣然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剛辦完離婚手續,前夫就重新找人結婚了,理由是嫌她太忙無暇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