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北京晨報》2002年10月30日訊:記者從近日在滬召開的第一屆亞洲腫瘤論壇會上獲悉,目前不少單位職工年度體檢中的項目對常見癌癥的發現率大約只有兩成,專家認為應在高危人群中增加腫瘤初步篩查的項目,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外科主任沈鎮宙教授指出,目前絕大多數單位安排的年度體檢中針對腫瘤的檢測項目只有AFP(甲胎蛋白)和CEA(癌胚抗原)兩項,AFP是肝癌標志物,只有約50%的肝癌病人能檢測出異常;CEA是一些胃腸道腫瘤的標志物,約15%的胃癌病人和35%的結腸癌病人會檢出此項結果的異常。肝癌和胃腸道癌是常見的腫瘤,但只占所有腫瘤的20%,因此僅靠上述兩項驗血結果無法早期發現其他常見腫瘤,超過80%的腫瘤可能漏檢。臨床上發現的乳腺腫瘤患者,84%都已到了中晚期,已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沈鎮宙教授建議,40歲以上、家族有腫瘤病人、患慢性肝炎等腫瘤高危人群,應當適當增加檢測項目,包括使用具有多種腫瘤標志物的基因芯片、X光、CT等影像學檢查和病理細胞學檢查等,以便早期發現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