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為青壯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其次為克雷白菌、變形桿菌、腸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數為一種病原菌感染,少數為混合感染。
[臨床表現]
尿道滴白,并有尿后余瀝,尿意不盡及尿道口有黏液或黏絲等。腰骶部疼痛井有時可向會陰部、恥骨上、腹股溝部、股部及外生殖器處放射,有性功能減退或消失或射精痛、血精,周身乏力,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等。
[診斷]
1.體征:直腸指診,前列腺體大小不等,可以是正常大小,也可以因腺體纖維化而硬化萎縮,或因細胞浸潤而腫大,表面不規則,質的韌,有的有結節、壓痛。
2.實驗室檢查:前列腺液呈微黃渾濁或含有絮狀物,前列腺液中自細胞增多,每高倍視野超過10個以上即可診斷。
3.根據病史、癥狀、直腸指診、前列腺液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口服藥: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用藥至少4周。泰利必妥,每次o.2g,每日2次,用藥至少4周。
(2)口服藥和針劑聯合用藥:紅霉素o.2g,每日4次口服,與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注,連續10日后改用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10日,最后再用紅霉素加卡那霉素用10日(用量同前),總共用藥30日。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下注:多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發作,一般表現為,尿頻、尿急、尿道灼熱,少腹及會陰部脹庸,大便秘結,尿道口滴白,口干、口苦、口黏,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敗醬草、蒲公英、革蘚、瞿麥、篇蓄、木通、車前于(包煎)各10克,紫花地丁、菊花、黃柏各12克。
(2)陰虛火旺:尿后余瀝,陰莖阜丸作痛,小便黃濁,會陰不適,夢遺、早泄,手足心熱,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舌紅苔薄或舌中裂紋或有剝苔,脈弦數或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母、黃柏、丹皮、澤瀉、茯苓、天冬、熟地各1O克,山藥15克、山萸肉、甘草各6克。
(3)腎氣不足:尿頻質清,尿道滴白,小便淋漓不盡,腰酸耳鳴,畏寒肢冷,陽痿,早泄,舌淡苔薄,脈細或沉緩。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制附片、鹿角膠各6克,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各10克,山藥、菟絲子各15克,肉桂2克。
(4)脾氣不健:小便清長,尿終滴白, 治法: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生芪、黨參、山藥、茯苓各15克,當歸、大棗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甘草5克。
(5)氣滯血淤:會陰部刺痛,牽引皋丸,少腹隱痛墜脹不適,腰部作痛或有血尿血精出現,舌質紫暗或見淤斑,苔薄白,脈細或弦細。 .
治法: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方藥:王不留行、丹參、丹皮、延胡索、赤芍、青皮各10克,三棱、莪術各6克,瓜蔞15克。
[預防與調養]
1.禁食一切辛辣刺激之食品。
2.性生活有節度。
3.每日晚坐浴15分鐘。
4.每日生食2-3個蘋果,有利于康復。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為青壯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其次為克雷白菌、變形桿菌、腸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數為一種病原菌感染,少數為混合感染。
[臨床表現]
尿道滴白,并有尿后余瀝,尿意不盡及尿道口有黏液或黏絲等。腰骶部疼痛井有時可向會陰部、恥骨上、腹股溝部、股部及外生殖器處放射,有性功能減退或消失或射精痛、血精,周身乏力,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等。
[診斷]
1.體征:直腸指診,前列腺體大小不等,可以是正常大小,也可以因腺體纖維化而硬化萎縮,或因細胞浸潤而腫大,表面不規則,質的韌,有的有結節、壓痛。
2.實驗室檢查:前列腺液呈微黃渾濁或含有絮狀物,前列腺液中自細胞增多,每高倍視野超過10個以上即可診斷。
3.根據病史、癥狀、直腸指診、前列腺液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口服藥: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用藥至少4周。泰利必妥,每次o.2g,每日2次,用藥至少4周。
(2)口服藥和針劑聯合用藥:紅霉素o.2g,每日4次口服,與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注,連續10日后改用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10日,最后再用紅霉素加卡那霉素用10日(用量同前),總共用藥30日。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下注:多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發作,一般表現為,尿頻、尿急、尿道灼熱,少腹及會陰部脹庸,大便秘結,尿道口滴白,口干、口苦、口黏,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敗醬草、蒲公英、革蘚、瞿麥、篇蓄、木通、車前于(包煎)各10克,紫花地丁、菊花、黃柏各12克。
(2)陰虛火旺:尿后余瀝,陰莖阜丸作痛,小便黃濁,會陰不適,夢遺、早泄,手足心熱,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舌紅苔薄或舌中裂紋或有剝苔,脈弦數或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母、黃柏、丹皮、澤瀉、茯苓、天冬、熟地各1O克,山藥15克、山萸肉、甘草各6克。
(3)腎氣不足:尿頻質清,尿道滴白,小便淋漓不盡,腰酸耳鳴,畏寒肢冷,陽痿,早泄,舌淡苔薄,脈細或沉緩。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制附片、鹿角膠各6克,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各10克,山藥、菟絲子各15克,肉桂2克。
(4)脾氣不健:小便清長,尿終滴白, 治法: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生芪、黨參、山藥、茯苓各15克,當歸、大棗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甘草5克。
(5)氣滯血淤:會陰部刺痛,牽引皋丸,少腹隱痛墜脹不適,腰部作痛或有血尿血精出現,舌質紫暗或見淤斑,苔薄白,脈細或弦細。 .
治法: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方藥:王不留行、丹參、丹皮、延胡索、赤芍、青皮各10克,三棱、莪術各6克,瓜蔞15克。
[預防與調養]
1.禁食一切辛辣刺激之食品。
2.性生活有節度。
3.每日晚坐浴15分鐘。
4.每日生食2-3個蘋果,有利于康復。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