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無數美國男人走進電影院,為的是看一部由漫畫改編的影片《罪惡之城》。這樣的觀影潮不僅得益于以布魯斯·威利斯為首的強大明星陣容,從學術的角度看,它還是“暴力美學”在世界范圍內大行其道的一個明證。
一部為男人拍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罪惡”的城市,分3個獨立的章節:“艱難的再見”、“大殺戮”和“黃色混蛋”。人物都比較邊緣化,有拳擊手、妓女、黑幫、腐敗的警察等。謀殺、火并和死亡是3個故事的共同主題。美國影院提醒觀眾,該片有“持續的、強烈的、形式化的暴力”。
《罪惡之城》原本是弗蘭克·米勒的漫畫,在全球有無數讀者。早有好萊塢導演希望購買版權,將其拍成電影,而米勒擔心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堅決不賣。曾導演過《墨西哥往事》的羅德里格斯也是米勒漫畫的癡迷者,他邀請米勒本人、昆汀·塔倫蒂諾和自己一起執導電影,米勒這才同意將影片搬上銀幕。因此,該片非常忠于原著,極像一部會動穆欏?/P>
該片匯集了老將布魯斯·威利斯和克里夫·歐文等近10位好萊塢當紅明星。男星多是40歲以上的滄桑猛男,而女星則都是20多歲的香艷美女,完全是為男性觀眾打造的電影。
“暴力美學”來自香港
《罪惡之城》的火爆再次印證了關于“暴力美學”在當今電影界甚囂塵上的論斷。所謂“暴力美學”,其實是在中國香港由吳宇森等導演發展并成熟起來的,它指影片中渲染槍戰、武打等場面,將暴力詩意化,并努力挖掘其中的形式美感,以迎合觀眾的口味。有的學者甚至從人的本性的高深層面,對影片中“暴力美學”的存在提供理論支持:人類有攻擊和殘暴的本能,暴力鏡頭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人獲得快感。比如,很多人喜歡看《動物世界》中獅子獵捕斑馬的場景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暴力”就滿足了“美學”的訴求。
香港的“暴力美學”在好萊塢被發揚光大。《罪惡之城》里飛舞的斷頭刀就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片;執導《殺死比爾》的塔倫蒂諾也時常把吳宇森、林嶺東等喜歡表現暴力的導演掛在嘴邊。《罪惡之城》的火爆還再次證明,“暴力美學”概念中對于“暴力程度與票房收入成正比”的描述,往往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為暴力而暴力不能提倡
然而,所謂“暴力美學”有著“為暴力而暴力”、“為金錢而暴力”的傾向。在“暴力美學”的經典電影中,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等傳統的“中心思想”被邊緣化,甚至被無意義的殺戮所取代。
自從電影產生以來,關于影片應當具有怎樣的社會功能就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片面強調影片的“教育意義”誠然是錯誤的。然而,當今某些影片執著于對暴力本身的刻畫,甚至有意夸大暴力的形式美感。《殺死比爾》至少還有吸引人的故事,而到了《罪惡之城》,導演卻為了暴力連故事都不愿講清楚,這正是它讓美國成年男子爭相觀看,卻被很多父母嗤之以鼻的原因。(王霄飛)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