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猝死只發生在年老體弱者身上,但最近一段時間里,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報紙上。上周的一個下午,一名大三學生在踢球的時候突然倒地而死,又使運動猝死的話題成為熱點。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專家溫紹君教授介紹,我國運動猝死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偏小,死亡原因多為心源性心臟病等。
在北京,運動猝死的高發時間段是每年的10月到來年的1月。他建議體育運動愛好者們,鍛煉身體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感覺胸悶、氣短等不適,就應立即停止運動;如果這兩天感冒或工作勞累,就不要參加體育活動。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少吃油膩食物,保證睡眠質量,避免精神緊張等。
冬季是北京地區猝死高發季
運動猝死的定義是:有或無癥狀的運動員和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意外死亡。1996年,德國科學家在英國伯明翰舉行的歐洲心血管學會會議上公布,從1981年到1994年,德國各俱樂部中猝死的運動員達2000名,其中足球運動員628名,是所有運動員中猝死率最高的,占猝死總數的30%以上;其次是網球運動員151名,再次是自行車運動員124名,兩者占13%左右。
在美國成年人中,大約5%的猝死是在劇烈運動時發生的。如果將運動后短期內的死亡包括在內,則發生率在15%左右。我國地大人多,至今尚未進行過全國范圍內調查,目前僅在重點省市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從上海和華東地區1998年抽樣調查收集的40例猝死病例分析,運動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較為廣泛,有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教師、干部、工人和大中學生,年齡從12歲到78歲。
有報道,北京地區猝死的多發季為10月到來年的1月,以星期日為最多,他們認為,這可能與忙碌勞累有關。運動猝死的危險程度受諸多因素影響,但運動猝死是否有時間節律性尚未見報道。
運動超負荷是誘發因素
據國內外文獻報道,心源性猝死占絕大多數。在13~35歲年齡組,最常見的猝死原因是肥厚性心肌病。在日本,39歲以下的運動猝死者的死亡原因主要為急性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而40歲以上幾乎全部死于冠狀動脈硬化。
冠心病患者運動時,因劇烈運動機體的需氧量急劇增加,而心肌與骨骼肌不同,是不能承受氧債的,又由于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更易導致血管痙攣,心肌缺血,從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從國外報道40歲以下運動時發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可以看出,劇烈運動和比賽引起的占多數。
運動中,尤其是在接近終點時易發生,可能與機體處于衰竭狀態有關。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年輕人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有增多的趨勢,運動超負荷常常是主要誘發因素。
三級預防運動猝死
溫教授介紹,國際上把猝死的預防劃分為3級,初級預防是在既往沒有心臟疾病的人群中進行,因為有25%的猝死者來源于這一人群;次級預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臟異常的人群中進行,因為猝死的絕大多數既往患有冠心病;3級預防是治療急性心跳驟停以防止發展為心臟猝死。針對我國運動猝死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偏小、死亡原因多為心源性心臟病等,專家提出以下預防建議:
初級預防:重視和加強各類學校學生入學前健康檢查,特別是心血管系統的嚴格監測檢查,及時識別可能運動猝死的高危人群,強調超聲心動圖檢查,以確定潛在心臟形態功能異常。
次級預防:注意運動前、運動中或運動后出現的胸悶、壓迫感、極度疲勞等癥狀,如癥狀明顯應及時中止運動,進行詳細檢查。嚴格鑒別運動員長期訓練引起的心臟生理性變化與病理性變化的區別。進行長跑鍛煉時,不能僅以運動能力作為衡量運動量大小的標準,同時也要考慮心臟等內臟器官承受能力的作用。
三級預防:加強運動現場醫務監督與急救工作。在做好三級預防的同時,鍛煉者和運動員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少吃高脂食品和鹽,多吃蔬菜水果,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遵守體育鍛煉的原則,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超負荷運動。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