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專家建議,秋冬交替之時,除了注意穿衣保暖、鍛煉身體外,調理飲食也是增強身體耐寒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蝦等含鈣豐富;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含鐵量高,適當補充鈣和鐵可以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碘的食物也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抗冷御寒。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被稱為產熱營養素,狗肉、羊肉、牛肉、雞肉、蝦、海參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還可以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應。
另外,多吃糯米、大棗、扁豆、山藥、胡蘿卜、栗子、胡桃肉、大棗、桂圓等溫性食物,也可使身體發暖,增加耐寒力。
深秋飲食注意事項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而且此時氣溫寒涼,人們的食欲逐漸增強,消化力也有所提高,正是彌補由于夏季氣候炎熱造成營養不足的好季節,但是如果飲食安排不當也會適得其反。因此,高淑清提醒,深秋飲食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要防止熱能過剩。有的人一到秋季就食欲大開,往往造成熱量攝入過剩,脂肪堆積,開始“貼秋膘”。因肥胖會帶來很多疾病,故在秋季飲食中不能放縱食欲,要注意適量。
二要防止進補過量。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要遵循“不虛不補”、“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于體內缺少的,可以補,但必須補之有度,否則也會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衡。同時應懂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能用食補的不要用藥補。
三要避免消化道疾病。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我國古代醫生就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吃性寒涼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這樣有利于保護胃腸,防止出現腹瀉、下痢、溏便等胃腸道疾病。
四要注意營養均衡。《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單一食品不可能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谷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類及豆制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動物性食物主要供給優質蛋白、脂肪、維生素等。秋季要補充因夏季氣候炎熱、食欲下降導致的營養不足,更應該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及營養的平衡。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