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種植黃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黃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國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巖農家的日常食物。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據載五代
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 價值可與羊肉相提并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別,都是豆腐的鮮貨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
民間對豆腐的評價極高,有“豆腐是窮人之肉”的美稱。中藥學本草說豆腐有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這是因為豆腐中所含有的最重要的一種養料,就是蛋白質。據分析,黃豆含有蛋白質8.4%,不但含量豐富,而且質地優良;既易被消化吸收,參與人體組織的構造,又能促進兒童的生長。除蛋白質外,豆腐中還有脂肪約3%、并有糖類、維生素B1、B2、C和無機鹽類,粗纖維、鈣、鎂等物質,適宜于身體虛弱、貧血、兒童發育差者作調補品用。
體質虛弱,婦女月經不調,脾胃不好的患者,不妨用豆腐兩塊、羊肉60克、生姜15克加鹽等調料煮熟吃,有補益氣血,調養脾胃之功效。豆腐、羊肉和鮮蝦、生姜共煮吃,則能治氣血不足,腎陽虛之癥;如產婦奶汁不足,可取豆腐五塊、絲瓜半斤、香菇半兩、豬腳一個加鹽、姜調味,煮熟后分次吃用,能補氣血,增進奶汁分泌。或用豆腐四塊、紅糖60克,加水共煮,待糖溶化后放入米酒30克,一次吃完對奶汁不足者效佳。民間也有以此治貧血、頭暈等病癥。
總之,豆腐不但是價廉物美、營養豐富、煎煮均可、味鮮可口、老幼皆宜的大眾化食品,也可作為治療、防病的保健食品之一。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