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風來,千樹萬樹花開。
想不到,潮州菜已經成為北京最看好的菜肴。以至于,除了新開張的潮州菜館之外,不少賓館,菜館紛紛開設“潮州餐廳”。津、渝、滬、寧、南北各地的“潮陽春”菜館,也自然吸引著食客對潮州鄉土風味的審美興趣。
潮州美食的最佳特點,據說在于“生猛海鮮”,像生蒸龍蝦、明爐烏魚、甲魚燉薏米等等,以鮮而不腥、清而不淡、嫩而不生、肥而不膩的特點,使各地的美食家嘆為觀止。
餐館里一桌桌推出的,是名菜一路,一款一點一味。與此相媲美的,是潮州的大眾美食。
且看小食“粿汁”。“汁”得用上等白米浸水后磨成米漿,然后一瓢瓢地倒到平面煎鍋(鼎)上,攤烤成熟而未干,薄而不破的一張張圓形的“粿汁皮”,將其掛于竹竿上晾干,取下來切成一塊塊三角形的小片,放進鍋里沖以開水,再配以淡淡的鹽水和米漿水,放到明爐上待滾,旋即倒入另外的陶缽用小勺舀入碗里,撒上豬油文燒的鮮萄碎段,再佐以“甜豆干”或“臘腸”,真是令人饞涎欲滴。
潮食中的“蠔煎”尤值得品味。蠔即牡蠣,價廉而營養價值高,有“海底牛奶”之稱,你看莫泊桑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當年法國上流社會人士以能一啖生蠔為時尚,潮人沒有法蘭西紳士的那種派頭,卻自有喜好。他們將生蠔配以雪白的甘薯粉,加水拌勻后再撒上一些小粿生蔥,在平面煎鍋(鼎)上寫起“文章”來,猛火重油,一攤開,二翻鏟,一會兒工夫便把蠔煎得勻熟透香,若再打上雞(鴨)蛋,披上芫荽(香菜),裝入盤中端上桌,別說俗界中人躍躍欲試,就是神仙也恐喉嚨作響步不穩呢。
再看筍粿,也為絕大多數潮人和外地人所喜愛。竹和松、梅、菊一起,為中國畫中的四大當家題材之一。作為烹調原料,也著實清雅不俗。蘇東坡的名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更是盡人皆知。潮州人以鮮嫩竹筍,做成一個個略大于北方水餃的筍粿,蒸熟之時,食客方驚絕于彼之明艷,若再將其投于油鍋中一煎,使粿皮金黃而又微微焦赤,放一盤中澆以浙醋,一啖之下,筍粒脆、嫩而粿皮的韌、爽,每每令食客驚奇不已。
其他,像蟄皮烙、鱔魚粥、煎芋粿,沙爹牛肉,墨斗丸……無不是取材于潮州的鄉土特產,以其煎、炒、炸、蒸、燉,八仙過海,煽旺爐火,把一曲曲“鍋、碗、瓢、盆協奏曲”,熱滕滕、香噴噴地“演奏”給食客,只不過,這特殊的“樂曲”,飽的并非“耳!,卻是“口!绷T了。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