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除了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補食品之外,還宜食下列物品。
韭菜
每當清明前后,民間有“吃頭吃尾”之說。“吃頭”即指清明韭菜,“吃尾”是指重陽韭菜,也就是剛剛新上市的韭菜和即將下市的韭菜尤為好吃。唐·孫思邈云:“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彼巍ぬK頌曾說:“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節食五辛,以辟癘氣,謂韭、蔥、薤、蒜、姜也!彼未t亦云:“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韭以肥嫩為勝,春補早韭尤佳!
香椿頭
為春季香椿的嫩葉,屬春令時菜!渡帯氛J為香椿頭“嫩芽瀹食,消風祛毒!薄峨S息居飲食譜》也認為:“消風,解毒,入饌甚香,亦可瀹熱腌焙為脯!贬t家認為它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之功,民間常作涼拌菜,或炒雞蛋食用。然香椿頭為大發食品,故有宿疾者勿食。
百合
據《遵生八箋》中收錄:“二月,取百合根曬干,搗為面服,能益人!闭J為百合適宜春季二月份食用。清·王孟英也認為:百合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補虛羸,不僅充饑也。”汪穎還曾介紹;“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為有益。”
枸杞頭
又稱枸杞菜,為春季時令性野生佳蔬。能補虛益精、清肝明目。《本以逢原》亦說它“能降火及清頭目!贝杭娟枤獍l越,尤其是肝陽偏旺之人,以及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癥,春天容易頭昏腦脹,或頭暈目眩,或目赤紅腫者,食之更為 適宜,或作涼拌時菜,或煮湯代茶飲,頗有裨益。
馬蘭頭
又名路邊菊或田邊菊,閩南民間稱毛蜞菜,浙江群眾稱馬蘭青,是一種時令蔬菜,常于春天摘其嫩莖葉作時菜食用。春天肝木易旺,或患有肝膽疾患和黃疸型與無黃疸型急性肝炎,食之最宜!峨S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馬蘭甘辛涼,嫩者可茹、可菹、可餡,蔬中佳品,諸病可餐。”
豌豆苗
俗稱豌豆頭,民間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的梢頭,作為時令性蔬菜食用。尤其是高血壓病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常用豌豆苗一握,洗凈搗爛,包布榨汁,每次半杯,1日2 次,最為適宜!吨参锩麑崍D考長編》還說:“豌豆苗作蔬極美,固始有患疥者,每摘食之,以為能去濕解毒,試之良驗!
薺菜
為春令時菜,過去民間常于初春采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現代市郊菜農有用人工栽培。食之有明日、養胃、利肝、止血的作用,尤其是患有各種出血性疾病,如肺出血、尿出血、子宮出血、鼻出血、視網膜出血,以及小兒麻 疹、急慢性腎病、乳糜尿患者,每到春季常食薺菜,更加適宜。
大蒜
春天氣候轉暖,各種病菌也開始活躍,人們因細菌感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種廣譜抗菌食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菌或殺菌作用。所以,春季宜常吃大蒜,這對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道傳染病,均有益處。
菊花腦
是江蘇南京地區常食菜蔬,當地民眾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炒炸作菜,或煎湯食用。對高血壓頭昏,或肝火偏旺之人每于春季眩暈目赤、頭腦昏脹、性情暴躁者,食之尤宜,可以起到降低血壓、清肝明目的效果。
茼蒿
富含揮發油、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及磷、鐵、鈣等。明·李時珍云:“九月份下種,冬季及明年春季采食,莖葉肥嫩,微有蒿氣,故名茼蒿!薄峨S息居飲食譜》說它能“清心養胃,利腑化痰。葷素咸宜,大葉者佳”。近代有學者認為,茼蒿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所含的氨基酸和揮發性精油能令頭腦清醒,兼有降壓補腦的作用,常吃茼蒿對記憶力減退、血壓偏高者尤宜。又因含豐富的維生素A原、鈣和食用纖維,故春季常吃茼蒿,對貧血、骨折和習慣性便秘之人,亦多裨益。
山藥
性平,味甘,有健脾補胃的作用。明·高濂《遵生八箋》云:“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鄙剿幬陡恃a脾,故春季宜食之。由此推之,其他味甘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飯豇豆、番薯、大棗、芡實等,春三月皆宜服食。
春筍
即竹筍產于春季者,以鮮采鮮食為優。竹筍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含少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鐵、草酸的含量亦多,還含食物纖維等。剛采挖的春筍,沒有澀味,經過數小時后,水分和香味將會逐漸消失,肉質變硬,澀味增加。民間有“早上采,當天吃”的說法,清代著名食醫王孟英也曾說過:“毛竹筍,味尤重,必現掘而肥大極嫩,墜地即碎者佳!币虼,新鮮的竹筍宜盡快烹調食用。
荸薺
春季溫暖,風多物燥,荸薺多汁,能生津養陰、清熱除煩、止渴潤燥。人體每于春天陽氣發泄,水分體液亦易耗散,出現口干唇裂,皮膚干燥,故宜生食荸薺,亦可煮熟食用。
甘蔗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蔗,脾之果也,其漿性寒,能瀉火熱!贝号竟,宜吃甘蔗,有清熱、生 津、潤燥的作用!侗静萁浭琛分羞說:“甘蔗,為稼穡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氣,脾主中州,故主和中!薄队耖彼幗狻芬嘣疲骸罢釢{,土燥者最宜。”土者,脾土也。古代不少醫家均認為,甘蔗能“補脾”,或曰“健脾”,或稱“大補脾陰”,這些都符合唐代食醫孫思邈所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春季飲食宜忌原則。
清明茶
清明前后,是品嘗“明前茶”的季節。“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俗話說:“春眠不覺曉”,是指春意融融使人瞌睡。飲用清明茶,有醒腦提神之功,正如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所說:“茶苦而寒,使入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螺螄
民間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說。無論螺螄或是田螺,功用相近。性寒,味甘,有清肝、養肝和明目的效果。清明前,螺未產子,體內壯實,且寄生蟲少,故宜在清明前服食!侗静菥V目》中記載:“春月,人采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蟲,不堪用矣!薄峨S息居飲食譜》亦云:“過清明不可食。”由于螺螄能清肝明目,善治目赤翳障!侗静輩R言》曾說:“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庇绕涫菍︼L火紅眼病療效更好,食螺最宜。
鱭魚
又名 魚、刀魚、子魚、鳳尾魚。多生于海中,每年春季則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產卵洄游!峨S息居飲食譜》載:“ 魚甘溫,補氣,肥大者佳,味美而腴。大者尤勝,食品珍之,與病無忌!钡岸嗍嘲l瘡,助火。”姚可成《食物本草》也說:“有濕病瘡疥勿食。”中國傳統說法,清明以后鱭魚不宜再吃,這是因為清明一過,鱭魚體耗增大,肉質也轉粗且老。
此外,春三月還宜吃銀魚、藕、金花菜、金針菜、蘿卜、百合、平菇、黑木耳、銀耳、麥面、粳米粥、水煮花生、芋頭、蓮子,以及西洋參、沙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等。
《遵生八箋》:“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于溫!
《千金翼方》:“春二、三月,肝病宜食麻子!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有三方:一日地黃粥,用以補腎。即取地黃搗汁,待粥煮至半熟時下汁,再用棉布包花椒五十顆、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后,去棉包,再下熟羊腎一具(碎切成條,如韭菜長),放少許鹽,食之。二是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方法:取防風一分,煎湯煮汁。三是紫蘇粥,取紫蘇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
《攝生論》:“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咸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二月腎氣藏,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
《真誥》:“三月,取百合根曬干,搗為面服,能益人。取山藥,去黑皮,焙干,作面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