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食物品
眩暈之人,宜選擇下列食物。
芝麻
性平,味甘,能補肝腎、潤五臟。《本經》中說它:“補五內,益氣力,填腦髓。”《食療本草》亦載:“潤五臟,填骨髓,補虛氣。”現代《中藥大辭典》記載:“黑芝麻治肝腎不足,虛風眩暈。”對眩暈屬虛者,無論是肝腎不足的眩暈,還是氣血虧損的眩暈,皆宜食用芝麻。
桑椹
既能補肝腎,又能益氣血,虛證眩暈者宜常食之。尤其是對用腦過度、神經衰弱的眩暈癥患者,更為適宜。歷代醫家對桑椹補肝腎之功,頗多贊譽。《滇南本草》中說:“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隨息居飲食譜》亦云:“桑椹滋肝腎,充血液,熄虛風,清虛火。”這里所說“熄虛風”,正是指腎精虧損和氣血不足的眩暈癥。
胡桃
對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肝腎虧損的慢性眩暈癥患者,宜常吃胡桃肉。《本草綱目》記載:“胡桃補氣養血。”《醫林纂要》說它“補腎固精。”所以,腎虛眩暈者更為適宜。
淡菜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對虛證眩暈尤為適宜。老年頭暈、陰虛陽亢者,民間常用淡菜300克,焙干研細末,再用陳皮150克,共研,蜂蜜拌和做成赤豆大小丸子,每次吃3~6克,1日2次。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還介紹:高血壓耳鳴眩暈者,用淡菜15克,焙干研細末,松花蛋1個,蘸淡菜末,每
晚1次吃完,連吃5~7天.
豬腦
虛證眩暈患者最宜食用。《別錄》載:“豬腦主風眩、腦鳴。”《四川中藥志》認為豬腦“補骨髓,益虛勞,治神經衰弱,偏正頭風及老人頭眩。”其中還載有一方,“治老人頭眩耳鳴:豬腦髓,明天麻,枸杞,共蒸湯服。”豬腦補虛,不單老人,凡男女小兒屬虛弱眩暈者,均宜服食。民間常用豬腦1個,用冷開水洗去血,水煎30分鐘,全部吃下,每日1個,連食7天為1療程。
旱芹
俗稱香芹、藥芹。性涼,味甘苦,有平肝清熱、祛風利濕的作用,對非旋轉性眩暈,尤其是高血壓眩暈者,最為適宜。如《本草推陳》載:“治肝陽頭昏,面紅目赤,頭重腳輕,步行飄搖等癥。”也就是說,根據中醫辨證,早芹適宜肝陽上亢型眩暈者食用。
海蜇
有清熱、化痰作用,適宜淡濁中阻所致的眩暈和肝陽上亢眩暈患者食用。對高血壓頭昏腦脹眩暈者,宜用海蜇60~90克,漂洗去咸味,同荸薺等量煮湯服食。
白菊花
性涼,味甘苦,能疏風、清熱、平肝。《神農本草經》早有記載:“主諸風頭眩。”《藥性論》中亦說:“能治熱頭風旋倒地。”民間對高血壓頭昏,或肝陽上擾的眩暈癥患者,常用白菊花三五朵,泡茶頻飲。
松花粉
有祛風、益氣的作用,可治療頭旋眩暈病。《元和紀用經》中有一松花酒方,是醫治“風眩頭暈”,就是單用松花粉適量,絹袋盛,酒浸7~10天,每次飯后飲服少量。
松子仁
有養液、熄風的功效,體虛眩暈者宜食。《藥海本草》云:松仁“主諸風”。《開寶本草》亦載:“主頭眩。”虛弱眩暈者宜用松子仁同胡桃仁等量,搗研和勻后空腹食用。
枸杞子
性平,味甘,能補肝腎、明耳目,適宜腎精虧損眩暈者食用。《本草述》就有記載:“枸杞子療肝風血虛,治中風眩暈。”對血虛眩暈或腎虛眩暈,民間習慣選用枸杞子30克,羊腦1副,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服食。也有用枸杞子30克,紅棗10個,雞蛋1個,同煮,雞蛋熟后去殼再煮15分鐘,吃蛋喝湯,對眩暈患者頗宜。
天麻
俗稱水洋芋、赤箭芝。性平,味甘,善治各種眩暈癥。古代醫家張元素說它“治風虛眩暈頭痛。”《本草匯言》亦載:“主頭風,頭暈虛眩。”明·李時珍還說:“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由于天麻有平肝熄風的作用,所以對眩暈、目花發黑、天旋地轉、面色通紅、頭重腳輕等肝陽上亢和風痰上擾引起的眩暈癥,最為適宜。對虛證眩暈,民間常用天麻同老母雞,或瘦豬肉煨食,亦頗適宜。
何首烏
有補肝腎和養血的作用,對腎虛血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面色萎黃者,宜用何首烏粉,經常調服。亦可用首烏粉和山藥粉一同食用。
紫河車
大補元氣、養血益精,凡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貧血,或白血球減少所致的眩暈癥,最為適宜。對肝腎不足、神經衰弱的眩暈癥,也十分有益。
人參
有大補元氣,治療一切虛損的功效。對氣血不足的眩暈癥患者,最為適宜。《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人參治男女一切虛癥,……眩暈頭痛。”但對肝陽上擾的眩暈,或是肝腎陰虛的眩暈,則不相宜。
龍眼肉
有補氣血、益心脾的作用,氣血不足的眩暈癥,宜食之;貧血及神經衰弱的眩暈患者,亦頗適宜。痰濁眩暈及肝火眩暈者忌食。
牛肉
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中醫認為它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韓氏醫通》指出:“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醫林纂要》中還說:“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后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對氣血不足眩暈之人,常食頗宜。
牛肚
為甘溫益氣之品。能補虛、益脾胃,氣血兩虛型眩暈者,宜常食之。《食療本草》中曾記載,牛肚“補五臟,主風眩”,實指氣血不足眩暈癥而言。
狗肉
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作用,唐代食醫孟詵說它“補血脈,填精髓”。《日華子本草》也認為狗肉“補虛勞,益氣力”。凡身體虛弱者眩暈癥,皆宜食之。
阿膠
性平,味甘,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元代醫家朱丹溪認為:“虛勞失血者宜用。”凡貧血之人頭暈目眩者,用阿膠與大棗或龍眼肉一同蒸食,更為適宜。
海參
能補腎、益精、養血。《食物宜忌》中就說它“補腎經,益精髓”,《隨息居飲食譜》亦稱其“滋陰,補血”,凡體虛年邁之人,無論是氣血不足眩暈,或是腎精虧損眩暈者,皆宜經常服食。
鳙魚
俗稱黑鰱、花鰱,能補虛弱、暖脾胃。《本草求原》中還說:“暖胃,去頭眩,益腦髓。”因此,凡體虛眩暈者,宜食之。
荸薺
性寒,味甘,有清熱、化痰的作用。《本草再新》也說它“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對實證眩暈,尤其是肝陽上亢眩暈及痰濁中阻眩暈者,食之尤宜。
金橘
能理氣、解郁、化痰。《隨息居飲食譜》說它“醒脾,辟穢,化痰”。《中國藥植圖鑒》還說“治胸脘痞悶作痛,心悸亢進。”這對痰濁中阻眩暈癥者,食之為宜。
橘餅
能化痰、寬中、下氣,痰濁中阻眩暈之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紅、橘絡皆有化痰利氣的作用,對痰濕偏重之人眩暈者,食之皆宜。
蘿卜
有化痰熱、消積滯的作用。《本草經疏》還說它“去痰癖,化痰消導”。痰濁中阻眩暈者,食之則宜。
枸杞子
時令野蔬。能補虛益精、清肝明目。《藥性論》中說它“能補益精諸不足”。《本經逢原》還說它“能降火及清頭目”。對春夏之季,肝腎不足,肝陽偏旺的眩暈者,最宜食之。
菊花腦
性涼,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也能降血壓。尤其是在春夏季節,血壓偏高,肝火偏旺的眩暈者,食之尤宜。既可炒食,更宜煎湯食用。
發菜
俗稱竹筒菜、龍須菜。性寒,能清熱、軟堅、化痰,這對痰濁中阻眩暈癥,或高血壓之人肝陽上亢的眩暈癥患者,尤宜食之。
馬蘭頭
性涼,能涼血、清熱、利濕。對高血壓之人頭痛眩暈者,中醫辨證屬肝陽上亢眩暈癥,食之頗宜,有平肝涼血的效果。
荷葉
能清暑利濕、升發清陽。《醫林纂要》中記載:“荷葉,多入肝分,平熱,去濕,以行清氣。”《滇南本草》還說它“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對高血壓病,高脂血癥之人眩暈者,或是夏季炎熱中暑頭昏眩暈者,食之頗宜。
靈芝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靈芝保神,益精氣,堅筋骨”。《本草綱目》說它能“療虛勞”。后人多認為靈芝益心氣,補精氣,并常用于治神經衰弱。因此,凡體虛之人眩暈者,皆宜食之。
白首烏
主產山東,又稱山東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澀,無毒,有滋養、強壯、補血以及收斂精氣、烏須黑發的作用。據《山東中藥》介紹:“泰山何首烏對某些虛弱病者的強壯作用,較之蓼科的何首烏為優。”因此,對氣血不足眩暈和腎精虧損眩暈者,常食為宜。
決明子
能清肝熱。《湖南藥物志》中說它能“治昏眩”。尤其是對肝陽上亢眩暈者,包括高血壓病、高脂血癥所引起的昏眩,最為適宜。民間也常用以炒黃,水煎代茶飲。
驢肉
性平,味酸甘,能補血益氣,故凡體虛之人、氣血不足而眩暈者宜食之。正如《飲膳正要》所言:“野驢,食之能治風眩。”
魚鰾
又稱魚膠、魚肚。有補腎益精和滋補強壯的作用,這對腎虛眩暈和產后血暈以及腦震蕩后遺癥的頭昏眩暈者,食之最宜。如《歲時廣記》曾介紹:“治產后血暈:鰾膠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常見藥用動物》中亦載:“腦震蕩后遺癥出現的頭暈耳鳴:制魚鰾25克(豆油炸),白菊花15克,蔓荊子15克,水煎服,日服2次。”
此外,虛證眩暈者還宜選食銀耳、蜂乳、燕窩、豬心、豬腎、烏骨雞、烏賊魚、石首魚、牡蠣肉、蚌肉、大棗、山藥、薺菜、牛奶以及禽蛋類、魚類、瘦肉類、豆制品類、食用菌類等;實證眩暈者還宜選食絲瓜、冬瓜、瓠子、黃瓜、萵苣、綠豆芽、金針菜、空心菜、茭白、槐花等。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