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量,造成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導致體重超常,實測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F%)超過30%者稱為肥胖,實測體重超過標準體重,但<20%者稱為超重。肥胖病系指單純性肥胖,即除外內分泌、代謝病為病因者。
本病是以形體發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為主要表現的形體疾病。
病因及流行病學:
1.遺傳因素單純性肥胖者多有家族史。常常父母肥胖子女也出現肥胖。有人統計父親或母親僅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約占40%左右;父母雙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約占60%左右。遺傳因素造成的肥胖常自幼發胖,且伴有高脂血癥或高脂蛋白血癥。
2.飲食因素熱量攝入過多,尤其高脂肪或高糖飲食均可導致脂肪堆積。據對2319名20歲以上人群調查炊事員相對進食豐美,肥胖發生率高達60%;食品廠、啤酒廠的工人發病率高達44%;而一般工人僅占15%。有人統計381名肥胖者,以飲食不合理為肥胖原因者占有54.3%,說明飲食不合理為肥胖的重要因素。
3.活動與運動因素運動是消耗能量的主要方式。運動減少,能量消耗降低,未消耗的能量以脂肪儲存于全身脂肪庫中。有人統計散步、跑步所消耗的能量與靜坐時比較有明顯差異。故認為活動量的減少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有人統計381名肥胖者,以不運動貪睡為肥胖原因者最多,占68.8%,說明活動與運動在肥胖病中的重要作用。
4.神經精神因素實驗及臨床中證實下丘腦在高級神經調節下有調節食欲的中樞,其中腹內側核為飽食中樞(又稱厭食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食欲減退,抑制時食欲大增。腹外側核為食餌中樞(又稱嗜食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抑制時則厭食或拒食。正常情況下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當二者功能紊亂時,飽食中樞抑制或食餌中樞興奮均可提高食欲而致肥胖。此外,食餌中樞功能受制于精神狀態,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常出現食欲亢進;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食欲受抑制。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二者在本癥發病機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5.代謝因素肥胖者合成代謝亢進,與正常人相比有著顯著差別。特別是脂肪合成增加而分解減少,在休息和活動時能量消耗均較一般人為少。此外,體溫升高,基礎代謝要隨之增高,而肥胖者對環境溫度變化之應激反應低下,所以肥胖者用于產熱的能量消耗減少,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貯藏起來,形成和維持肥胖。
6.內分泌因素肥胖者胰島素分泌偏多,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另一方面肥胖者又存在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較不敏感,脂肪細胞上單位面積的胰島素受體密度減少,也促進脂肪合成。進食過多可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腸抑胃肽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同樣促進脂肪合成。隨年齡增高甲狀腺功能、性腺功能亦趨低下時,脂肪代謝發生紊亂,體內脂肪分解減慢而合成增多,使脂肪堆積。有人統計產后婦女占女性肥胖67.3%,說明體內激素的變化與肥胖有一定的關系。
肥胖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是復雜的,有若干因素需要考慮,如遺傳因素、飲食生活習慣等,但進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為肥胖病的直接起因。
肥胖發生率女性多于男性,35歲以后發生率增高,以50歲以上最高。有人統計3496例,肥胖者占10%,年齡35~55歲,占74%。肥胖不僅影響工作、生活、美觀,更重要的是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現今已經證實在肥胖人群中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中風、膽石癥及痛風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非超重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壽命延長,肥胖患者有所增多,肥胖病的防治工作已經受到重視。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肥胖病的發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特別是女性肥胖病明顯多于男性,約占已婚育齡婦女的20%以上、不論國內國外,肥胖病都已成為當前最廣泛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
現代醫學病理:
肥胖癥可分單純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病病因可尋者稱單純性肥胖癥。又可分體質性肥胖癥及獲得性肥胖癥兩型。前者往往有家族史,自幼肥胖,脂肪細胞呈增生肥大,后者大多由于進食過多或消耗過少而脂肪細胞貯藏過多呈肥大變化,但無增生。單純性肥胖癥的病因至今尚未闡明,可有內因與外因兩部分。外因以飲食過多、活動過少為主,同樣熱量,單次進食大量食物較易肥胖,可能由于單次刺激胰島素分泌較強所致。內因方面有:①遺傳因素:往往有肥胖家族史,其家庭中常有較多肥胖者。此類肥胖者常伴有高脂血癥與高脂蛋白血癥,也易誘發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②神經精神因素: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炎癥的后遺癥(如腦膜炎、腦炎后)、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下丘腦腹內側核遭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表現貪食無厭,引起肥胖。反之,當腹外側核遭破壞,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表現厭食,引起消瘦。此外,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狀態。精神因素影響食欲,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尤其是α受體占優勢),食欲受抑制;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食欲常亢進。據近代研究,已知刺激下丘腦腹外側核可促使胰島素分泌,故食欲亢進;刺激腹內側核則抑制胰島素分泌并加強胰升糖素分泌,故食欲減退。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兩者在本癥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③內分泌因素:胰島素有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在本癥中血漿胰島素基值及受葡萄糖刺激后的分泌值均偏高,反映于空腹及餐后血漿胰島素濃度高于正常體重者,可刺激脂肪合成,引起肥胖。且肥大的脂肪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較不敏感;胰島素分泌過多可能由于前述下丘腦腹外側核及迷走神經興奮所引起,但其確切原因尚待闡明。此外,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可發生特殊類型的肥胖癥。
繼發于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基礎上的多種疾病中伴肥胖癥有下列七組:①下丘腦病:②垂體病③胰島疾病:④甲狀腺功能減退癥: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⑥性腺功能低下癥⑦其他:水鈉貯留性肥胖癥等。
中醫學病因病機分析:
1.飲食不節 食量過大,善食肥甘。過量肥甘之食,生化為膏脂堆積于體內則為肥人或胖人。過食肥甘厚味,亦可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導致濕熱內蘊,或留于肌膚,使人體壅肥胖。
2.好靜惡動 中醫認為“久坐傷氣”靜而不動,氣血流行不暢,脾胃氣機呆滯,運化功能失調,水谷精微輸布障礙,化為膏脂和痰濁,滯于組織、肌膚、臟腑、經絡,而致肥胖。
3.七情 怒則傷肝,肝失疏泄,或思傷脾等情緒變化,都可影響脾對水液的布散功能而引起肥胖。另外,情緒溫和,舉止穩靜,不易緊張、激動,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分吸收轉化,也可出現肥胖。俗稱“心寬體胖”。
4.體質 中醫早已注意到體質即遺傳因素對肥胖的影響,肥胖者的子女常為肥胖,且為全身性自幼發胖。
肥胖者為標實本虛之證。表面形體壯實、而實際為正氣不足。肥胖多發于中年人,中醫認為中年以后身體由盛轉衰,活動減少,各臟腑功能漸弱,代謝功能降低故而發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而體重,……”。此外因生活安逸,好坐好靜,氣血流行緩慢,脾胃消化功能減弱,水谷精微失于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積于肌膚,導致肥胖。
飲食不節,入多于出,導致肥胖。《素問·奇病論》說:“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也提出“脾胃旺”的人能食而胖。過食也可傷脾,水濕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溢于肌膚,表現肥胖。
七情變化超出人體生理調節范圍,必定影響飲食起居,引起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功能過弱過亢均能導致肥胖。
本病形成多由過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久臥、久坐、活動過少,致“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久臥傷氣”,氣虛氣郁必使運化無力,轉輸失調,膏脂痰濕內聚,使人肥胖。或七情所傷,常致肝氣郁滯,而使肝膽疏泄失于調暢,不僅影響脾之健運,氣機之升降轉輸,而且膽汁不能正常泌輸精汁,凈濁化脂,則濁脂內聚而肥胖。由于脾腎氣虛,肝膽失調,不僅造成膏脂、痰濁、水濕停蓄,也使氣機失暢,脈道不利,而造成氣滯或血瘀。因此,肥胖病的發病機理實為本虛標實,本為氣虛,標為濕、痰、痰脂,臨床上當據證而辨。
臨床表現:
輕型肥胖病者多無不良反應,中型和重型肥胖病者即出現癥狀:兩下肢沉重感,活動時氣促,體力勞動易疲倦,彎腰前屈困難,腰、腿痛,怕熱多汗,皮膚皺折糜爛;嗜睡酣眠,多食善饑,喜食零食,糖果糕點甜食,如不及時進食即感心悸、冷汗、手顫;月經稀少,甚至閉經不育。
單純性肥胖病輕者沒有明顯癥狀。中、重度肥胖表現有乏力、怕熱、出汗、動則氣短心悸,以及便秘、性機能減退,女性可伴有月經不調等癥狀,部分病人由于內分泌功能失調而浮腫,也可因為脂肪過多或活動減少,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浮腫。
肥胖者胸腹部脂肪過度堆積,呼吸時胸廓活動受限;又由于腹壁、大網膜、腸系膜中亦有大量脂肪堆積,使膈肌抬高,胸腔容積變小致使肺活量減低,同時影響心臟舒張功能,患者表現為心慌、氣促。此外,心臟周圍大量脂肪組織及心臟內脂肪沉積,降低心臟功能,減少每搏輸出量。由于大量脂肪體內堆積,更增加心臟負擔,使得患者對運動耐量大大降低,不能勝任體力勞動及體育運動,甚至于影響日常生活,出現動則氣喘,以及心慌、汗出、頭暈等癥。
兒童肥胖運動不靈活,不愿參加活動。易汗、心慌、氣短亦是患兒活動后常見的癥狀。此外,患兒抵抗力低,易患呼吸道疾病,部分患兒伴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等。
1.體重 實測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19%為超重;超過20%為肥胖。
20%~30%為輕度肥胖,>30%~50%者為中度肥胖,>50%者為重度肥胖。成人標準體重(kg)=(身高cm數-100)×
0.9 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 當指數大子24時為肥胖。
2.脂肪百分率(F%)測定F%=(4.75/D-4.142)
× 100%。其中D(體密度)測算:男性D=1.0913-0.00116x,女性D=1.0879-0.00133x。其中X=肩腫角下皮皺厚度(mm)+上臂肱三頭肌皮皺厚度(mm),取右側。脂肪百分率超過30%者即為肥胖。
肥胖的類型:
1.束帶型肥胖:脂肪堆積區主要分布于背部、下腹部、髂部、臀部及大腿,肥胖生殖無能綜合征的肥胖就是此種類型。
2.大粗隆型肥胖:脂肪主要分布于股骨大轉子區域及乳、腹、陰阜等處。更年期后的肥胖多半屬此類型。
3.下肢型肥胖:脂肪貯存區域從髖部而下至踝部,有時局限于腿肚及踝部,如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癥,形成下半身極度肥胖而上半身極度消瘦。
4.上肢型肥胖:脂肪貯存主要位于背、臂、乳房、頸項、顏面。腎上腺皮質增生、腫瘤及垂體嗜堿性腺癌(柯興氏病)所致的肥胖屬此型。
5.臀部肥大型:脂肪主要堆積于臀部,形成臀部特殊肥大。為某些民族的特征,屬于一種遺傳性體質。
體征:
男性脂肪分布以頸及軀干部、腹部為主,四肢較少;女性則以腹部、腹以下臀部、胸部及四肢為主;輕度肥胖者常無癥狀,中重度肥胖者可有下列征群。
①肺泡低換氣綜合征:由于大量脂肪沉積體內,體重過大,活動時須消耗能量及氧氣較多,故肥胖者一般不喜運動、少活動、嗜睡,稍事活動或體力勞動后易疲乏無力,但每單位體表面積耗氧量并不多于正常人,故一般基礎代謝率(BMR┱#踔療汀2≌呷縲馗共恐窘隙嗍保貢讜齪瘢岣秈Ц擼黃眩視蠧O2滯留,рCO2常超過6.40kPa(正常為5.33kPa)而缺氧,以致рO2降低,易氣促,甚至發生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肺動脈壓增高,形成慢性肺心病而致心力衰竭。如體重減輕后可恢復。平時由于缺氧傾向與CO2滯留,呈倦怠嗜睡狀稱肺心(pickwickian)綜合征。
②血液動力學改變:重度肥胖者可能由于脂肪組織中血管增多,有效循環血容量、心搏出量、輸出量及心臟負擔均增高,有時伴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并引起左心室肥大。同時心肌內外有脂肪沉著而易有心肌勞損,并可致左心衰竭與心臟擴大。周圍循環阻力則正常或偏低,每單位體重供血量也減低。當肥胖減輕后均可恢復。
③內分泌代謝紊亂:空腹及餐后血漿胰島素常增高,基值達30μU/ml,餐后可達300μU/ml,約一倍于正常人,由于肥大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患者糖耐量常減低,血漿總脂、膽固醇、甘油三酯及游離脂肪酸常增高,呈高脂血癥與高脂蛋白血癥,此均為誘發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癥等病的基礎。血漿氨基酸及葡萄糖都傾向于增高,形成刺激胰島β細胞的惡性循環,于是肥胖更加重。甲狀腺功能一般正常,但如進食過多,T3(三碘甲腺原氨酸)可偏高,rT3(反T3)可偏低,基礎代謝率可偏低。血中皮質醇及24h尿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可偏高,但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及日夜周期改變正常,提示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而前述變化由于肥胖所致。饑餓時或低血糖癥中生長激素分泌減少,以致促進脂肪組織分解的作用減弱。女患者多閉經不育,提示性腺功能異常,有時伴多囊卵巢,經少經閉。常不育及男性化。男性多陽萎,類無睪癥者常偏胖。
④消化系征群:胃納多亢進,善饑多食,多便秘腹脹等癥狀,特別是件糖尿病、膽石癥者更明顯。也可有慢性消化不良、膽絞痛等癥狀。肝臟脂肪變性肝腫大多見,伴糖尿病者更常見。
⑤其他:尚可有關節痛、腰背酸痛。伴冠心病和痛風等者可出現相應癥狀。皮膚上可有紫紋,分布于臀外側、大腿內側。膝關節、下腹部等處,褶縐處易磨損,引起皮炎、皮癬,平時多汗而怕熱,抵抗力也較低,易繼發感染。
診斷:
1.從病史、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已除外癥狀性肥胖。
2.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脂肪百分率超過30%者。
3.肥胖病體型分為:
(1)全身型:全身肥胖。
(2)向心型:軀干和四肢粗肥。
(3)腹型:腹部膨大,積存脂肪,測量腹圍。
(4)臀型:臀部及大腿部脂肪多,測量臀、腿圍。
目前我國對肥胖癥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但對肥胖的判定方法比較多,在臨床上診斷肥胖病最適用的方法是體重測量和皮下脂肪層厚度測量,將其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1、體重測量法
根據體重來估計肥胖程度,雖然不很準確,但簡便易行。用體重來估計肥胖程度必須考慮年齡、性別、身長及體格類型,一般采用健康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身長及不同體型的體重統計表,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全面系統的身長、體重標準數據。
2、皮下脂肪厚度測量法
體重增加除了皮下脂肪的大量堆積外,體內水分滯留(如水腫、腹水等),或全身肌肉發達,也會使體重增加,因此通過體重來檢測肥胖程度木能算是很精確的檢測方法,而通過對人體皮下脂肪厚度的測量,則較為精確。
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必須使用專門的測量卡鉗,測量部位一般選擇上臂后側、背部(肩胛下角處)、腹部、腰部(髂嵴處)和大腿前部進行測量。測量時,被測量的部位要求松,用食指和拇指將皮膚層捏起;用皮膚皺襞卡鉗測量厚度。以肩胛下皮膚皺襞厚度為例,正常成人肩胛下皮膚皺襞厚度不應超過14毫米;矮體形的人不應超過25毫米,如果超過了上述限度,即為肥胖癥。
也可根據身高、體重按體重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2)
計算,如超過24,不論性別均屬肥胖癥。世界衛生組織及美英等國的標準,以男性大于27、女性大于25為肥胖癥。
實驗室檢查:
1.超聲波檢查
超聲測定腹部臍恥間之皮脂厚度,標準體重者男性1.0士0.3cm,女性1.2士0.4cm。肥胖患者明顯增厚。此外,超聲測定心尖部心包膜脂肪厚度健康人10例,平均為3.60士0.69mm。肥胖人5例,平均為8.68士1.10mm。
2.皮脂厚度測定 用彈簧式或游標式皮皺卡尺測量肩胛下角(右肩腫肌下角與脊柱呈45度角處)的脂肪厚度,25歲正常人皮脂厚度平均為12.4mm,三角肌(肩峰與肘關節連線中點)的脂肪厚度, 25歲正常人男性平均為10.4mm,女性平均為17.5mm。還可用調線片估計皮脂厚度。
3.脂肪細胞測定測定空腹時三頭肌、腹壁臍旁、臀外側皮下脂肪細胞平均大小。按中年人每個脂肪細胞約含0.5~0.6μg脂肪,從放射性核素測定的總脂量計算全身脂肪細胞數,平均值3.1×1010,重度肥胖者可達(10~12)×
1010。
4.血脂分析:大多數肥胖病人其膽固醇、甘油三脂等均高于正常值。
5.胰島素:肥胖病人血漿胰島素的濃度多處于高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過程中,隨血糖升高,血漿胰島素水平更高,2~3小時后,血糖下降正常水平,但胰島素僅回到口服葡萄糖前原來的高水平。
6.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24小時17—酮類固醇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比正常人高,但血漿皮質醇含量正常,說明皮質醇轉換率高。
7.生長素:本病不僅含量低于正常人,對各種刺激的分泌反應也是低水平的。
8.其他:甲狀腺素、性激素等多正常。
鑒別診斷:
1.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性肥胖:脂肪分布呈向心性肥胖,四肢較細小,臉圓如滿月,腹大呈球形,上背部多脂肪沉著,皮膚菲薄,易生青紫等出血傾向,17—羥皮質類固醇及17—酮類固醇明顯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試驗陽性。腎周圍充氣造影檢查顯示腎上腺陰影增大。24小時尿游離皮質醇也明顯高于正常的8~10倍(平均正常值為70微克)。
2.甲狀腺功能過低性肥胖:脂肪堆積區主要分布在肩背、下腹部、臀髖部等處,且皮膚蒼白,粗糙,厚而干,有凹陷性粘液性水腫,表情呆板,鼻唇增厚,頭發、眉毛常脫落,舌大而發音不清,T3
、T4 及碘131 吸收率降低。
3.胰島素性肥胖:在糖尿病的早期,以及胰島素分泌過多性低血糖癥患者常因多食而肥胖。輕型糖尿病患者無明顯癥狀,空腹血糖在8.4mmol/L。以下;但在飯后或行葡萄糖耐量試驗時,血糖可超過8.96~10.08mmol/L。胰島素分泌過多性低血糖癥者多見于胰島細胞瘤或功能性自發性血糖過低癥,表現為饑餓、軟弱、出汗、焦慮、緊張、面色蒼白、心動過速、震顫等,稍進食物而癥狀緩解。胰島細胞瘤者,常在清晨發作,血糖在2.8mmol/L以下。功能性自發性血糖過低癥多有精神刺激史,早餐前無血糖過低,無癥狀。
4.垂體性肥胖;腦垂體嫌色細胞瘤患者除肥胖外,可有嗜睡,食欲亢進,月經失調,閉經,基礎代謝率降低,皮色淡干薄而細膩,毛發脫落,性欲減退等癥狀。顱片顯示蝶鞍增大,前后床突上翻及鞍底等骨質破壞。
5.肥胖性生殖無能癥:臨床表現除肥胖外,常伴有肘外翻或膝內翻畸形的特殊體征,生殖器官發育不良,閉經,不孕,性欲低下。此病的發病原因多認為是視丘下—垂體鄰近由感染、腫瘤或外傷等所致,有些人可能與遺傳或先天性因素等有關。
6.多囊卵巢綜合征:此病患者可有肥胖,但多伴有多毛癥,月經不調,月經漸進性減少、直至閉經;不孕,基礎體溫呈單相。盆腔充氣造影及腹腔鏡檢查可發現雙側卵巢對稱性增大。
7.下丘腦性肥胖:患者有各種腦炎、腦膜炎、腦部損傷及腫瘤等病史,除有肥胖外,常伴有智力減退、尿崩癥、性功能減退、睡眠節律反常以及體溫、血壓、脈搏易變等。腦電圖各導聯陣發性出現theta波有助于診斷。
現代醫學療法:
一、飲食療法
肥胖癥飲食控制有3個方面內容:一是限制飲食的量(限制總能量);二是確保飲食的質,即確保各種營養成份最低需要量以維持平衡;三是飲食時間的安排及飲食分配。
二、運動療法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骨骼肌的肌力,還能增強肌肉的耐力以及心血管的活力,而且還提高肌酶的活性,改善對胰島素的感受性,從而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能量利用的能力亦增大,即能消耗體內的糖,也能消耗體內的脂肪。消耗體內脂肪最有效的運動是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慢長跑、長距離游泳和滑雪等。
三、藥物療法
肥胖癥的藥物治療不占重要的地位,因為迄今我們還未能掌握治療肥胖病的真正有特效的藥物。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類:
(一)食欲抑制劑
1.二乙胺苯酮:是一種較好的消瘦劑。25mg,1日
2~3次,飯前1/2~1小時服。長效制劑75mg,日服1次,在極度或頑固性肥胖患者,可增加劑量至每日100mg,一個療程為0.5~2.5月。
2.氯苯吲哚:為非苯丙胺類高效消瘦劑,1mg,日3次,飯前1小時服用或2mg,日1次,午飯前1小時服。
3.氟苯丙胺:能抑制食欲等作用。20mg,日2次,可發生嗜睡,因而先服用1片,8
小時后再服1片、如體重不下降,則可加至二倍或三倍量。體重超過127公斤者,藥量可增到每天12片,達到效果后,需逐漸減量。
(二)抑制消化吸收的藥物
1.膨脹充填劑:膨脹充填劑本身無抗肥胖作用,且這類藥物在胃膨脹很慢,在腸內膨脹會引起腹瀉,故每天服用1~4g的甲基纖維素與其說是食欲抑制劑,不如說是一種緩瀉劑。
2.小腸二糖酶抑制劑:結構與雙糖極為相似,進入小腸數小時便與雙糖酶結合,抑制其活性,雙糖不能分解成單糖,而不被吸收排出體外。
(三)促進代謝的藥物
1.甲狀腺激素:有人主張在限制熱量同時并用甲狀腺激素要比單純限制熱量攝入時體重減輕明顯。T3的開始劑量是每日25Vg,5~7天加量一次,至心律每分鐘95~100次時不再加量,一般每日用T3
100μg即可。甲狀腺激素雖使代謝亢進,但因減少肌肉的量遠多于減少脂肪量,此外還引起多汗、心悸、高血壓及心絞痛等,故一般不宜用于減輕體重。
2.生長激素:生長激素(GH)有使代謝亢進,促進脂肪組織中的脂肪酸游離,加速了機體對游離脂肪酸的利用,從而減少脂肪的貯存,達到減肥的目的。
3.二硝基酚:是最常用降低體重的代謝刺激劑,具有對末梢組織代謝亢進的刺激作用,以增加基礎代謝率來達到降低體重。每日量3mg/Kg體重,在200~300mg以下,如有一定效果,且未發現有副作用或副作用較輕者可逐漸增加劑量。一般使用3個月,如要繼續使用,則中間停藥1個月,再從少量開始。
4.脂解素:又稱脂溶素,能促進脂肪庫中脂肪消耗,并促進脂肪燃燒,激活脂肪組織的溶脂酶,適用于體質性肥胖癥。每次50mg,每日2次,肌肉注射,10~20天為1療程。停藥后可重復療程。
四、外科手術療法
有如下幾種方法:①縮小“容器”,減少食量的胃短路術;②醫治局部肥胖的脂肪抽引術;③截短腸道,減少吸收的空腸回腸吻合術(腸道短路術)。
由于手術減肥是一種具有創傷性、損害性的療法,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術后還容易并發低蛋白血癥、維生素缺乏癥、肝硬化、貧血等多種并發癥。且手術不易于操作,術后感染機會多,切口不易愈合,術中也較一般人危險性大,敵手術減肥不可輕易采用。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脾虛濕阻:
證候: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動則氣短,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沉細或細滑。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防己黃芪湯重在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主治疲乏無力,肢重浮腫。方中黃芪、白術、甘草健脾補氣利濕,防己利水清熱;苓桂術甘湯重在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主治脾虛水停。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桂枝溫陽化水,甘草和中協調諸藥。兩方相合,共湊健脾利濕之效。
肥胖伴浮腫者加澤瀉、車前草以滲水利濕;乏力明顯者加黨參補氣;腹脹而滿加厚樸、枳殼以理氣散結;納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氣開胃;如伴有氣虛推動無力而致血瘀者當選加桃仁、紅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熱濕阻:
證候:肥胖,頭脹,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膩微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防風通圣散加減。防風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本證取意于通里泄熱。方中生石膏、川芎、黃芩、梔子清熱法濕;防風煎劑有解熱作用且能勝濕;連翹解熱利濕;加草決明清熱通便,降脂減肥。
頭脹明顯時加野菊花;口渴加荷葉;大便秘結加芒硝。
(3)肝郁氣滯:
證候:肥胖,胸脅脹滿,胃脘痞脹,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精神抑郁或煩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暢,舌淡紅或偏紅,苔白或薄膩,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本方疏肝解郁,理氣化瘀。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氣解郁,配黃芩清熱除煩;半夏、枳實、大黃調氣機通大便,除痞滿消膏脂;甘草調和諸藥。
氣郁重時選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脹重加茯苓;月經后錯或閉經者,選加桃仁、川芎、乳香、沒藥;失眠多夢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氣滯血瘀:
證候:肥胖,胸脅作痛,痛有定處,脘腹脹滿,月經不調或閉經,經血色暗有塊,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本方重在和血化瘀,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白芍、當歸養血活血:川芎理氣活血;熟地滋陰補血。
氣滯為主者如胸脅脹痛、脘腹脹滿選加香附、枳殼、柴胡、川楝;月經后錯或閉經者改白芍為赤芍,選加乳香、沒藥、益母草;痛經者可加元胡理氣活血止痛,加甘草配白芍以緩急。
(5)痰濁中阻:
證候:肥胖,頭暈頭脹,頭重如裹,昏昏欲睡,口粘或甜,胸膈滿悶,脘腹痞脹,肢體困重,動則更著,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膩或黃膩,脈滑。
治法:化痰祛濕。
方藥:溫膽湯加減。本方用于治療痰熱上擾或痰飲中阻之證,方中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即二陳湯主治痰阻氣機,清陽不升;竹茹清膽和胃降逆;枳殼行氣除痰和中;茯苓、澤瀉健脾滲濕。
頭暈脹重如裹,昏昏欲睡較重時可加藿香、佩蘭、菖蒲;食欲亢進加黃芩;伴畏寒者加桂枝;伴乏力明顯時加生黃芪。
(6)脾腎陽虛:
證候:肥胖,畏寒肢冷,疲乏無力,腰膝酸軟,面目浮腫,腹脹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膩,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健脾。
方藥:真武湯合防已黃芪湯加減。真武湯溫陽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方中附子溫補腎陽,散寒逐水;茯苓、白術補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陽,合防己黃芪湯增強補氣健脾,利水消肥之力。
如著腰膝酸軟明顯可加牛膝;動則喘作可重用黃芪,加澤瀉。便溏腹脹突出者加佛手。
(7)陰虛內熱:
證候: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微弦。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一貫煎加減。本方主治陰虛氣滯,方中生地、枸杞子、沙參、麥冬滋陰;川楝子疏肝理氣泄熱;當歸養血活血:加白薇、荷葉清熱除煩。如熱象明顯可加黃柏、知母;氣滯明顯可加枳殼、山楂。
驗方:
1.草決明:炒熟研未,3~5g,每日2~3次。
2.茵陳10g,制首烏10g,澤瀉10g,草決明10g水煎服。
3.用活血袪寒中藥進行蒸浴,可以作為一種較好的輔助療法。
中成藥:
1.防風通圣丸:1袋,每日2次。
2.新清寧片:3~5片,每日3次。
3.連翹敗毒丸:1袋,每日2次。
4.大黃蟅蟲丸:9g,每日2次。
5.減肥降脂靈:本藥具有促進脂肪代謝,降低血脂的功能,用于單純性肥胖癥。膠囊劑型、每次4粒,每日3次,飯前40分鐘用溫開水服用,服藥后再服溫開水或茶水l~2杯。一個月為一療程,連服2~3個療程。
6.降脂靈;本方具有補肝益腎,養血明目,降脂;用于肝腎陰虛,頭暈目眩,高血脂癥。片劑,每次5片,1日3次,口服。
7.月見草油:本藥有降血脂,抗心律不齊,減肥作用,用于防治動脈硬化,高血脂,肥胖癥等。膠囊,每次5~6粒,每日2次,口服。
針灸治療推拿治療:
(1)體針:有人認氪炭墑夠∥富疃澆檔筒⒛苧映儼禿笪概趴帳奔潿檔褪秤箍山檔陀捎詵逝忠鸕?-HF含量。
取穴:梁丘、公孫、三陰交、內關、豐隆、關元、足三里、天樞、曲池等穴。
有人主張分型取穴:痰濕中阻、脾失健運,取內關、水分、天樞、關元、豐隆(以上用平補平瀉),三陰交、列缺(以上用補法);胃亢脾弱濕熱內蘊,取曲池、支溝、四滿、三陰交(以上用平補平瀉),內庭、腹結(以上用瀉法);沖任失調,帶脈不和,取支溝、中注(以上用平補法),關元、帶脈、血海、太溪(以上用補法);隔日一次,留針半小時,15天為一療程。
(2)耳針:取穴內分泌、腦、肺、胃、口、饑點、渴點、三焦等,用王不留行籽或萊菔子貼埋,或針刺。
(3)按摩患者取臥位,術者按肺經、胃經、脾經、膀胱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穴。
腹部按摩減肥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常用穴位有關元穴、天樞穴、中脘穴。手法有:①二指疊按法:即食指、中指,或無名指重疊置于按摩部位,按的輕重以手下有脈搏跳動和病人不痛為宜,原則是“輕不離皮,重不摩骨”,似有似無;②波浪式推壓法:兩手手指并攏,自然伸直,左手掌置于右手指背上,左右掌指平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繼而左手掌用力向后壓,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似水中的浪花。
療效及預后:
體重下降已達到標準體重或超重范圍內,有關癥狀消失,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為臨床治愈。
肥胖者如若長期持續肥胖狀態,則會出現各種并發癥而影響壽命。有人對26.3萬人調查發現超過正常體重4.5kg的人,死亡率增加8%;超過正常體重9kg的人,死亡率增加18%,因而積極采取預防和治療肥胖病,對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預防:
預防本癥常較治療更易奏效而重要。必須強調適當控制進食量,特別是自覺避免高糖、高脂肪及高熱量飲食;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鍛煉。
1.積極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根據不同年齡、工作條件制定飲食結構標準、食量標準及活動量。
2.提倡從新生兒開始就施行科學飲食,合理喂養與營養,并加以行為矯正、心理修復、運動鍛煉,保持良好習慣,限制飲食,增加運動,限制長時間看電視。
3.對單純性肥胖無合并癥者,積極進行飲食控制,加強運動,配合中、西藥物及針灸、耳針、按摩、氣功等措施,使體重逐漸降低,以每月減少1kg為合適。
4.對肥胖已出現合并癥者,在治療肥胖病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運用中西醫結合用藥治療合并癥,以免合并癥的發展、惡化。
凡兒童青春發育期、婦女產后及絕經期、男性中年以后或病后恢復期,特別有肥胖家史者尤應注意,應自覺地長期堅持節食與運動的防治原則,避免依賴藥物和濫用藥物。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